丑妞1979 发表于 2010-10-26 15:55:33

汉服简介(多图)

什么是汉服?

     一、什么是汉服? 汉服,不是单指汉朝的服装,而是广义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它是指公元前约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4000年中,在华夏民族(汉代以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中国自古有“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说,飘逸、流畅、端庄、典雅,才是汉服的精神所在,除古希腊以纱为衣外,只有汉服能在神髓上实现衣袂翩翩飞举仙的姿态,挥洒又不失大国泱泱之持重,夸张而不离儒道文化的含蓄。配色用料以及细节之处,更是对一个国家审美能力与工艺技术的集中考验。

    二、体衣解读汉服的基本特征:汉服这一概念所涵盖的时间跨度极广,历经无数次文化融合,几千年演变兴衰,款式、形制、用料、剪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汉服依然传承了几千年延续不断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也成了定义汉服的重要依据,即:交领右衽、宽衣缓带、系带隐扣。交领右衽:衣领相交,且左侧的衣襟压在右侧的衣襟上,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这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宽衣缓带:衣衫阔大,以带轻缚。舒适性与随意性是汉服文化的一种缩影,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系带隐扣:中国自古尊重自然,崇尚天人合一,以带为汉服的主要系缚物,不仅尊重了自然和谐的人文思想,还利用衣带飘飘制造出飘逸灵动的动感美。

    三、汉服的演变及衍生汉服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不少其他民族服装的长处,但是并没有改变其最基本的特点,而是使形制款式更加多样。相反的是,汉服却给予其他民族的服饰以巨大的影响,如韩服、和服和南方一些国家的服饰。和服是由隋唐传入日本,而韩服则是明代传入韩国,在其国内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今天大家看到的款式。

    四、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汉服追求的是一种浑然一体、天然妙和、由外及内的美,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御寒蔽体,所有的形制特征、纹饰搭配都存在深刻的内涵。复兴汉服,定然不是一种文化上的复古。我们希望借由复兴汉服,来唤醒汉族同胞的民族意识,继承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并从中吸取力量,爆发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推动整个汉民族以至中国的向前发展。在汉服复活的背后,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标志着命运曲折的华夏民族终于找回了自信自尊,拥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气度。这是一次找寻,找寻汉服的美丽,找寻失落的文明,找寻曾经的盛世乾坤。

   《释名 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
     上衣下裳制 (衣裳类)
     上下连裳制 (深衣类)           
     上下通裁制 (通裁类)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

    1.上衣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襦:《说文》曰:襦,短衣也。故此,襦的长度最长也一般在膝盖以上。襦的“短衣”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襦有长短之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孔雀东南飞》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襦也有单复之分。单层襦近乎衫,复层襦则近袄。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为他们的礼服。
    衫:作为上衣的衫,衣型多样,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衫,一般是单层。
    袄:一般是指有衬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日本。宋代出现 “旋袄”,衣制有些像今天的短大衣,齐膝、对襟,直领下两条窄花边,称“领抹’”,前后左右开叉,起舞尤其旋转时,四片裙摆张开旋转,故名旋袄。

    2. 下衣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

     (一)裳/裙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 《释名》又说:“裙,下裳也。常、裙二字互训,其实可以认为:裳一般倾向于统称,而裳往往就是裙。裙,也作“帬”,《释名》中还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仪礼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以七幅布围绕下体,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七幅计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所以折裥在两旁,中央部分则方正平整。
    裙裳,古时男女皆可服用。《诗经 小雅 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又《豳风 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不过,真正发展了裙裳款式的还是女子:宋代和明代早、中期,裙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
    凤尾裙: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

     (二)胫衣
    “裤”字古代写作绔、袴。
     袴:《说文》:“绔,胫衣也。”《释名》:“袴,跨也。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段玉裁说:“绔,今所谓套裤也。”这说明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之际的裤子虽然已从胫衣发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但裤裆往往不加缝缀。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
    大袴: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
    穷裤/裈:是连裆的,其形制就跟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汉书外戚传》:“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颜师古注:“即今绲裆袴也。”这种裤子通常称为裈(kūn)。《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 这样看来,犊鼻裈很类似现在的裤衩、短裤。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所穿。司马相如在市场上大穿其犊鼻裈,也是为了显其贫贱以出老丈人卓王孙的丑。
    袴褶:短小上衣、宽腿裤的装束。在膝盖处系上带收一围,下边裤脚自然散开。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多为武士所着,后来发展成为庶民劳作的装束。

丑妞1979 发表于 2010-10-26 15:56:58

1.战国初(中山国)女子襦裙。ps,中山国为匈奴的一支白狄所建,其当时已经相当华夏化,后来被赵国所灭。下裙上棋盘式的格子文饰似乎显出了一点略微有别于华夏的异域风。

丑妞1979 发表于 2010-10-26 16:01:30

2.汉代女子襦裙。汉代女子着深衣比较普遍,但襦裙仍存在,样式比较规整,腰际高低适中;另外从文饰可以看出,汉代果然承袭了明显的楚风。

丑妞1979 发表于 2010-10-26 16:02:08

3.隋唐高腰襦裙。腰际已经到达胸线上或下。大概因为唐代流行一种叫诃子的外穿型内衣,必须在胸际系带才能保证内衣的稳固,最后,襦裙的腰际就普遍上升了。

丑妞1979 发表于 2010-10-26 16:04:32

4.唐代半臂 襦裙。半臂是来源于胡服的元素,被巧妙和谐地融入了华夏衣冠

丑妞1979 发表于 2010-10-26 16:07:52

5. 宋代妇女襦裙。由于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代的服饰本身就非常素雅、谨慎。人们崇尚淡雅的颜色,也很少用复杂的文饰——所以,这张照片的文饰就有失严谨了。另外,宋代襦裙交领直领都占有一定比例。受隋唐的影响,从古画上看,宋代襦裙的腰际没有唐代那么高,但也偏高于正常腰际。

丑妞1979 发表于 2010-10-26 16:09:10

6.明代中腰襦裙。明代襦裙的腰际适中。明初服饰较规整素雅,但到了明代末期,社会生活一度十分开放;反映在服饰上则艳丽堂皇,甚至颜色上也缤纷多姿,有的甚至谮越了既定的色彩服制。裙幅不断增多,从“裙拖六幅湘江水”发展到12幅的,所以,镇压裙幅的腰间环佩就显得十分重要。明代的服饰,多在细节处取胜,如衣服上的文饰,如腰间的宫绦。

丑妞1979 发表于 2010-10-26 16:10:08

7.带腰裙的明代襦裙,明代的襦裙仕女图成了后世作画的经典

丑妞1979 发表于 2010-10-26 16:15:05

1. 天子的十二章纹冕服

丑妞1979 发表于 2010-10-26 16:15:47

2. 汉代袍服式朝服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汉服简介(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