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周易网

标题: 菩萨五十二阶次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5-30 19:11
标题: 菩萨五十二阶次

菩萨从初发心修行直至成佛所要经历的五十二个等级。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菩萨璎珞本业经》

十信位

十信者,乃三贤之首,万行之先。然欲从凡入圣,必以信为先导。始自信心,终至愿心,以作菩萨真修之方便。

一、信心:谓心与理契,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

二、念心:谓对过去劫中轮回状况,相信明了,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谓以精纯、无间之不懈努力,以念心之精明,进趣真正清净境界。经云: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谓精进之心,即已现前,则纯真之慧,自然显发。经云: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曰慧心。

五、定心: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谓定光显发,慧心明彻,目标在即,进修无懈。经云: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谓保持心进无退,与十方如来感应道交。经云: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谓以护法心力,将佛光回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映。经云: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

九、戒心:谓将心回向于佛,则于净戒,安住不失。经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

十、愿心:谓由心住净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

又鸠摩罗什译之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所列之十种为: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以之为习种性十心。

梵网经卷上所列之十种为:舍心、戒心、忍心、进心、定心、慧心、愿心、护心、喜心、顶心,以之名坚信忍中之十发趣心。

楞严经卷八称之为十心住,即:信心住、念心住、精进心、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

十住位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位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继续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显发光明,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证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修德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游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化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真佛子,而绍继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十行位

甲、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已得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由浅至深,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

一、欢喜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利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二、饶益行: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厌想。经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嗔恨行:谓嗔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嗔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四、无尽行: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穷,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通达无碍。经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五、离痴乱行:谓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异,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第一,可谓至尊至重。经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

九、善法行: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谓前圆融得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修十行之目的有四:(一)厌有为。(二)求菩提、满佛德。(三)欲于现在、未来世中救度众生。(四)求实际、证法如。以是故修诸行。有关菩萨于何阶位修此十行,经论或以为三贤位之一,或六种性中之性种性,或五位中之资粮位。〔旧华严经卷十一之十行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大乘义章卷十四、华严五教章卷二〕

乙、菩萨之十种修行。即:(一)信,信仰佛、法。(二)悲,拔众生苦。(三)慈,施乐与众生,对诸众生而起众生缘,知众生无实体、自性而起法缘,观五蕴之空而起无缘。(四)舍,行内外二施,令众生心安。(五)不疲倦,指行世间、出世间之行而不疲倦。(六)知经书,指知五明。(七)知世智,知晓世间实际之事、义。(八)惭愧,耻罪过而生惭愧。(九)坚固力,自守佛道而不退失,更能向上转进。(十)供养,供养诸佛及如其教说修行。〔旧华严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三、卷七、十地经论卷三〕

丙、十行摄善法。即:(一)慈悲行(不杀生),(二)少欲行(不偷盗),(三)净梵行(不邪淫),(四)谛语行(不妄语),(五)明慧行(不饮酒),(六)护法行(不说人过),(七)息恶推善行(不自赞毁他),(八)财法俱施行(不悭法财),(九)忍辱行(不嗔恚),(十)赞三宝行。〔禅戒篇〕

丁、又指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参阅‘十善十恶’468)

十回向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转向法界万类众生,圆满梵行,进入平等法界。

一、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由前修十行,具备神通,成就诸佛所行事已,当修此回向之行。然回向之行,以悲心为最,化度众生,而无能度之相,回此无为之心,趣向寂灭之地。经云: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盘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不坏回向。谓前离众生相,则是可坏,今复坏前可坏,离于能离,则是不坏,坏即空,不坏即假,空假不二,正显中道,而归趣于本觉。经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谓所向本觉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觉之智,齐于佛觉。经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谓前能觉之智,无处不遍,既齐佛觉,则所证真如理地,如佛无异。经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谓前至一切处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来,然如来为一切世界之如来,世界即一切如来之世界,世界如来,涉入无碍,功德无尽。经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谓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显证一乘寂灭之道,行从理起,故曰随顺平等。能生道果,故曰善根。经云:于同佛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设既修真因,善根成就,则知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既平等,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无有遗失,亦无高下。经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离妄曰真,不异曰如,谓一切法性本真如,不即不离,二俱无著,则真如相现。经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九、无缚解脱回向。谓真如之相现前,则智慧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摄圆融,自在无碍。经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量回向。谓所证性德真如之理,圆满成就,含摄遍周,其量无外,十界差别之相,了不可得。经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位  又作十住。

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依此渐进,终至佛位。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地,终于法云地,分为十种: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二、离垢地。谓由进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显发。经云:净极用生,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照破一切情见。经云:照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照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证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至。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润泽,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

等觉

经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疏云:此位将明菩萨始觉,等于如来妙觉,故先举如来,而言逆流者。盖谓如来,已先证入妙觉果海,无复进取,但惟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流而出。而此菩萨,乃言顺行而至者,谓其进取未竟,方趣果海,顺流而入也。觉际入交者,菩萨始觉,与佛妙觉,分齐正齐,但顺背之不同耳。

妙觉

  指觉行圆满究竟佛果。修行至此阶位,则可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满,悟得绝妙涅盘之理。且可超越四魔,照达一切事理,一念一时知一切佛国等事。经曰:“常住一相,第一无极,湛若虚空,一切种智,照达无生,有谛始终。唯佛穷尽,众生根本,有始有终,佛亦照尽,乃至一切烦恼、一切众生果报。佛一念心,称量尽原,一切佛国、一切佛因果、一切佛菩萨神变,亦一念一时知,住不可思议二谛之外,独在无二。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5-30 19:13
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功德,以至达于佛果,其间所历经的各阶位;通常以“位”或“心”称之,如十信位(又称十信心)、十回向位(又称十回向心)等,均为菩萨阶位的名称。

《菩萨璎珞本业经》所举五十二位说(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以整然名义,位次而广为一般采用。

也就是说,通俗理解,菩萨有五十二个等级,其中最高等级,妙觉菩萨,就是佛。
作者: 蓝天    时间: 2013-6-4 17:36
菩萨有两种:一是因地菩萨,二是果地菩萨。因地菩萨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如是等五十五个贤圣位,经三大阿僧祗劫,功行圆满,才证无上菩提,如弥勒菩萨及其他因地菩萨是。果地菩萨,是已成过了佛的菩萨,因为要度众生,所以再来做菩萨。佛教有句术语,这叫做「倒驾慈航」。如今观音菩萨及文殊、普贤等菩萨摩诃萨是。




欢迎光临 大同周易网 (https://www.chinazy88.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