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同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严三圣

[复制链接]

2817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5 11:30: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释迦三尊  




是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左胁侍菩萨 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右胁侍菩萨是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三者合称释迦三尊。
  在华严经中,文殊菩萨以智、普贤以行辅佐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密宗大日如来)。故“释迦三尊”又被称为“华严三圣”。
  三尊,是佛教安置佛像的一种形式。大乘佛教认为,每位如来皆有大量菩萨胁侍,以便度化众生,多半造像时会设置两位胁侍菩萨以代表之,如西方净土西方三圣、东方净琉璃世界     释迦三尊像
东方三圣等。



三尊介绍
  1、毗卢遮那佛[1],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
  2、普贤菩萨,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
  3、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意为妙德。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转之则右为智,左为理时,显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罗。


寺庙华严三圣造像之说
  在有此寺庙的殿堂中[1],如北京法源寺大雄宝殿、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内,供有一佛二菩萨塑像。主尊为毗卢遮那佛,左为司智慧的文殊菩萨,右为司理德的普贤菩萨,此三尊俗称“华严三圣”。四川大足石刻中的七米高华严三圣巨像,巧夺天工,是我国石雕佛像艺术中的杰作。有的一佛二菩萨的主尊是释迦牟尼佛,两侧侍立着文殊、普贤。
  文殊和普贤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和毗遮那佛最重要的助手,即左右二大胁侍菩萨,这种安排也与大乘两部重要经典《法华经》和《华严经》密切相关。

华严三圣与《法华经》
  《法华经》[1]即《妙法莲花经》,是释迦牟尼去世前最后所说之法,成熟高深,极其重要,被我国古代僧人称为“经中之王”。许多僧人专念此经。如僧人神皓专诵《法华经》九千多遍,延寿诵一万三千余遍,守素诵三万七千多遍,还有僧人刺血书定此经。此经由后秦著名翻译家、天竺高僧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此经宣扬一切众生凡与佛法结缘者皆可成佛,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说观音菩萨示现三十二身救助众生的功德,流传广泛,影响很大。我国天台宗即以此经立宗,日本天台宗、日莲宗等至今仍将其奉为经典。
  《法华经·序品》说,在无比久远的过去劫,有一位日明灯明如来,以后接连有二万佛陀出世,都叫日月灯如来。最后一位灯明如来未出家时,生有八个王子,他出家后,八子便都舍弃王位,一同出家。日月灯明如来为大众讲说《妙法莲华经》,其中有一位叫妙光的菩萨,很得灯明如来赞赏:“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妙光遂受持此经。灯明如来灭度后,妙光菩萨奉持《法华经》,广宣此经。八王子都成为他的弟子,后相继成佛,最后成佛的是原第八王子法意,为燃灯佛。这们妙光菩萨,就是文殊。因化教化日月灯明如来的八子相继成佛,而第八子燃灯佛又是释迦牟尼之师,故隋代天台宗创始人智凯在《法华入疏》中,称文殊是“释迦九世祖师”。


华严三圣与《华严经》
  华严三圣之[1]名与《华严经》有着直接的关系,《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三种译本,以唐代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三十六品(《八十华严》)流传最广。经中宣说整个世界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显现,毗卢遮那佛就是这世界本身;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以及以菩提以修诸行而“顿入佛地”的思想。 《华严经》、《大日经》、《梵网经》等经中描绘了毗卢遮那佛庄严神妙、尽善尽美的佛国净土——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又叫“莲华藏世界”、“华藏庄严世界海”,是说毗卢遮那佛之净土含藏于莲花中。《华严经》中说,大风轮之上有香水海,海中生大莲 花,花中包藏着微尘数世界。香水海中的华藏世界不是一个,而是无数个,无数重,每个华藏世界中又有无数香水海、无数莲花、无数华藏世界,一层一层,无有穷尽。所以,这个华藏世界即是无限宇宙。这个宇宙包藏着多层次世界,次第布列。人类居住的世俗世界,在第十三重。
  作为华藏世界教主和本体的毗卢遮那佛,与其得力助手文殊、普贤二菩萨组成这一庞大世界的最高主宰,即“华严三圣”。因为整个华藏世界都不过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所以文殊、普贤二位大菩萨,也可以说是他的化身和显现。文殊表智德、证德、慧德、能信,普贤表理德、行德、定德、所信;理智相即,行证相应,定慧不二,能所相融,便是毗卢遮那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2817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2#
发表于 2012-3-5 11:35:24 |只看该作者
华严三圣
   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1、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2、普贤菩萨,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3、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意为妙德。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转之则右为智,左为理时,显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罗。
   关于三圣之关系,据澄观所著三圣圆融观门载,三圣之内,以二圣为因,以如来为果,然因果德超越言语思想,故宜自‘二因’悟解之;若悟二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妙。新华严经论卷三谓,华严经中以佛果为不可说,故以文殊、普贤二菩萨为说主,其中以能信之深心为文殊,所信之法界为普贤。盖文殊劝修,成法身之本智;普贤大行,成差别智之行德。故以文殊、普贤配合毗卢遮那佛,共为华严三圣,利乐一切众生。〔华严决疑论卷一上、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卷上、华严法界义镜卷上、三圣圆融观义显卷二〕

毗卢遮那佛
   佛有三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即是中道之理体也,佛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
   报身佛:卢舍那佛,义曰:光明遍照,又作“净满”。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
   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是表示随缘教化,度脱世间众生而现的佛身,特指释迦牟尼的生身。

文殊菩萨
   梵音名号Man~jus/ri^ ,旧称文殊师利。古译:妙德,妙吉祥,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或室利是德或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文殊菩萨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他和释迦牟尼、普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能、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是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萨,称“大智”。
   文殊菩萨的狮子是表示智慧犹如狮吼能降伏一切烦恼,而不是真的坐在狮子身上(文殊菩萨手中的剑也是表示以智慧如剑能斩断烦恼的意思),佛和菩萨何其忍心坐在动物身上?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
   梵音名号Samantabhadra ,或 Vish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普贤菩萨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故普贤行愿品言:‘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贤之名始出于三曼陀罗菩萨经,后广见诸经而成普遍之信仰。据《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载,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守护法华之行者。台宗二百题卷十立有相,普贤论题,依礼忏诵经之有相行,达成感见普贤之旨。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大同周易网    吉ICP备09008463号-1

GMT+8, 2024-5-2 14:49 , Processed in 0.09244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