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同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中国围棋史话(一)

[复制链接]

2492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管理员 超级版主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7 10:50: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一章 众说纷纭的围棋起源
尧舜以棋教子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觉得
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
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注一)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不过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夏人乌曹作赌博围棋。”(注二)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书中则说,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他的
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注三)

    这样一来,围棋又成了寻欢作乐,耍弄权术的工具了。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过是推测而已,尧、舜之说只是编织的美妙传说。乌曹在《古
史考》中被认为是造砖的先祖。在造围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证。至于皮日休提出的围
棋源于战国。更不足为信。早在春秋时,孔子就已经提到围棋了。

    也是一种推测

    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
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
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考古学家讽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湖南省湘阴县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纵横
各十五道。

    在内蒙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十厘米,边长四十厘米,桌上画
有长宽各三十厘米的围棋盘。棋盘纵横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
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盘残
局,带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几点:首先,不容置疑的是,
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

    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看,
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
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
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改进,被丰富,最后形成今天这种规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围棋的创造者,是我国广大的劳动群众。

    由于战事频繁,军事学知识渐渐积累起来。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
有几分相似。战争的需要势必加速围棋的发展。两汉时己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隋书
·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

    围棋的故乡是中国

    有了上面那些推断和考古学家的发现,围棋诞生于何处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松
井明夫先生在其《围棋三百年史》的“发端”一篇中说:“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
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
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

    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回顾历史,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我国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棋高手。众所周知,
那个时候,中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直至西汉时方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才和中亚
细亚诸国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时,围棋在中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

    从弈到围棋

    现代人说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等一切棋类。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弈,围棋也。从丌、亦声。”

    丌的古文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

    弈即围棋,还可以在《论语》。《左传》中发现,《孟子》中也提到过。

    “围棋”一名也是发展而来的。西汉未杨雄在《方言》中说:

    “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

    可见,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称。仍然称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区。

    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融著的《围棋赋》,李尤写的《围
棋铭》等。

    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称。晋朝时,
有人称围棋为“坐隐”和“手谈”。(注四)不过到最后,还是这概括了围棋着法的
“围”字保存了下来。

    (注一)《路史后记》
    (注二)《潜确类书》
    (注三)《原弈》
    (注四)《续博物志·语林》《苑委余编博物志》

第二章 出现了围棋高手的春秋、战国时期
   “鼻祖”弈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
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盂于同时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约生
活在战国初期。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
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
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
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
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注一)

    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
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
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
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
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注二)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专心致志是
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己相当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这样的国手不
只一人。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
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举棋不定不得胜

    围棋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诸子百家的注意。春秋
战国正值我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确立之时,诸子百家各执己见,到处游说,出现
百家争呜的局面。已经十分风行的围棋开始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或褒,或贬,或
以围棋为例,或直接论述围棋。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围棋的理论开始形成。这对
围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孔夫子在《论语》里说,下围棋的都是些饱食终
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注三)他把围棋看做无聊消遣的东西了。
他的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有人攻击围棋时,常说些类似的话。

    孟子师承孔子,在这方面持同样见解。他曾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甚至能够
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他把下围棋算作五不孝之一。(注四)和孔子不
同的是,他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孟子》里有这么一段话:

    “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
髓。”(注五)

    这里,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会,同时又指出这
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当时提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以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关尹子》里指出:“射箭,驾车,操琴,学棋,没
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注六)显然,围棋这时已提高到与射箭,驾车、
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围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被总结出来。《尹文子》一书中写道:

    “象围棋这样以智力取胜的游戏,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主动权都在
我。”(注七)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文子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实战
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终掌握棋局的主动权依然是每一个围棋爱好者必须牢记的。

    “举棋不定”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不能决断的状态。这
个成语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左传》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话:

    “下围棋而举棋不定,不能战胜对方。”(注八)

    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着棋的重要经验,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断,犹犹豫
豫者必输。“举棋不定”四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
并超越了围棋本身,成为人们的常用语。

    太叔文子的观点影响深远。汉代马融的《围棋赋》和应扬的《弈势》,明代张拟
(一说张靖)的《棋经》,都论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春秋战国时,出现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这
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围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注一)《孟子》
    (注二)《新论·专学篇》
    (注三)《论语》
    (注四)《孟子》
    (注五)《孟子》
    (注六)《关尹子》
    (注七)《尹文子》
    (注八)《左传》

第三章 围棋大发展的两汉三国时期
“天下第一名手”

    汉朝时,围棋发展还较缓慢。目前见于史籍的棋手,都是西汉时期的。

    据说,西汉时人称杜陵人杜夫子为“天下第一名手。”他棋艺高强,好棋如命。有
人讥笑他在下棋上乱花功夫浪费时间,谁知道他却回答说:“我精通了围棋之道,可以
弥补孔夫子之不足。”一个封建大大夫,竟敢说这样的话,可见他确实是把围棋当作一
种艺术,当作一门不在儒家经典之下的学问来研究的。而且,杜夫子看来还是位有胆气
的汉子。(注一)

    西汉时,以棋扬名的还有刘去和陈逐。传说,陈逐因陪汉宣帝下棋,讨得天子欢心,
后来还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职。(注二)

    汉代宫中盛行围棋。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陪高
祖刘邦下围棋。(注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八月四日下围棋成了汉宫中的风俗,晋人
干宝在其《搜神记》中说,这天下棋,赢家可以终年有福,输家可能遭疾病之灾,要免
除灾难,只能取一缕发丝,面朝北辰星,乞求它赐予长命百岁,给这一风俗涂上了神秘
色彩。 但不管怎么说, 汉代朝野皆下围棋是有据可查的事实。(注四)

    善诈的曹操也善弈

    围棋到了三国时,出现一个大发展的局面,涌现出大批优秀棋手。

    曹操是三国时众所周知的政治家、军事家,计谋多端。据《三国志·太祖纪》记载,
曹操的棋力也不弱。他与当时魏国的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都交过手,棋术即
使不在其上,也堪称对手,旗鼓相当。

    《三国志》中还提道,孔桂棋力也很强,他被推荐给曹操,曹操见他通晓围棋之道,
很是喜爱。以后孔桂常伴在曹操左右,随从出入。

    魏国还有一位大棋家,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乱了,
王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
用布把复盘的棋局盖起来,请王粲再重摆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摆出了打乱前的
棋局。下棋者揭开罩布,两下一对,不错一子。(注五)王粲因此为《弈旦评》誉为
“弈中神人”。

    围棋在魏国还掩饰了一个政治阴谋,一桩人命案子。此事也发生在曹氏门中。曹操
的第三子曹彰骁勇善战,随军北伐时,曾独自率领百余人追赶敌寇,喜得曹操连声说:
“我儿真是有用之材啊!”后曹丕当了皇帝,对刚勇的弟弟总存有戒心。为消除后患,
一日,曹丕邀曹彰到卞太后宫中下围棋,边下棋边吃着枣儿,兄弟情义融融。其实,曹
丕早已在一些枣儿里下了毒,自己拣好的吃,曹彰却识不出好坏。不多会,曹彰中毒。
卞太后见状惊恐万分,赶紧喊人弄一罐水来。但文帝已事先命人打碎了水罐。一时太后
宫中乱作一团,太后不知如何保住爱子性命,赤足奔至井边,然而无法汲水,曹彰终于
暴死在卞太后怀中,黑白分明的围棋盘沾上了一滴鲜红的血迹。

    “一灯明暗复吴图”

    三国之中,蜀国下围棋的人相对少些,但也不无名家。《三国志费炜传》中说,费
炜很喜欢下围棋。后主延熙七年间,魏军大举侵犯蜀国,费炜率兵抵挡。当时,形势很
紧张,敌人大兵压境,蜀军随时都有战败的可能。费炜却指挥若定,稳坐军帐之中,与
光禄大夫来敏专心致志地下围棋很有大将风度。据说,在这战乱之秋,费炜常下围棋,
劳逸结合,从不影响战事。

    在吴国,围棋流行的程度不亚于魏国,甚至还出现“棋圣”、“弈圣”。

    严子卿、马绥明是吴国最有名的棋手也就是被称为“棋圣”(注六)、“弈圣”
(注七)的人物。可以说在当时是天下无敌了。相比之下严子卿的棋力可能更强一些。
据《吴录》说,他名叫严武,当时棋手中没有他的对手,他和书法家皇象、画家戴不兴
等人被人称为吴国“八绝”。

    吴国上层人物中,好弈者甚多。孙策、吕范、诸葛谨、陆逊等都是围棋好手。

    《三国志吕范传》上讲了这么件事:吕范攻打山越回来,准备向孙策汇报战绩。孙
策并不让吕范站着干讲,两人 是一边下围棋一边谈论战事的。

    诸葛谨和陆逊这两位棋迷则一急一温,性情差异很大。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
吴嘉乐五年时,孙权令陆逊和诸葛瑾率军攻打魏国的襄阳。因军情泄露,形势严峻。诸
葛瑾有些紧张了,坐卧不安,更无心对弈。陆逊则不然,依旧不慌不忙地下棋。

    围棋在吴国风行,最后竟使孙权的儿子孙和紧张起来。因为,他的幕僚如蔡颖一班
人都喜欢围棋,常因下棋耽误公事。为此,孙和特地找来一个叫韦曜的文人,命他写了
篇《博弈论》,批评这些下棋误事的人。文章说,当时的人大多不讲究孔孟之道,却喜
欢围棋,荒废了事业,忘记了饮食休息。为在棋局上争一雄雌,搅尽脑汁,甚至可以夜
以继日,弄得身心废瘁,事业放着不管,客人搁着不招待。虽有美味佳肴,优雅音乐,
都无暇顾及。文章说,这不符合孙吴的治军之理,也不符合孔孟的为人之道。

    围棋风行到这种程度,名手自然越来越多,精彩的对局也随之出现。以后,好的对
局慢慢被人收集起来合成集子, 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在隋唐之前的敦煌本《棋经》
中,曾两次提到“吴图二十四盘”,指的就是吴国流传下来的棋谱。在后代大诗人杜牧
诗中,尚有“一灯明暗复吴图”的优美诗句,可见吴国棋谱影响之深远。

    声东击西,应此攻彼

    前面已提到,汉、三国期间,社会贤达中喜欢围棋的不少,“高品”也不乏其人。
他们对围棋的造诣很深,加上他们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他们对围棋的论述,其深刻性、
系统性、全面性和影响面,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还出现了
一些有关围棋的专著。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写有《弈旨》一文,其部分段落散于《艺文英聚》、
《古文苑》和《太平御览》之中,这是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围棋理论文章。班固对围棋
作了细致、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个好棋手要有雄才大略有“苏(秦)、张(仪)之
姿,固本自广”,方能使“敌人恐惧”。此外,要有全局观念,计划要周密,“有似夏
禹治水之势”。否则,“一孔有阙(打破缺口)坏败不振。”在对局中,作者提出了声
东击西,应此攻彼的战术,提出“曹(刿)子之威,作伏设诈,实围横行”,“田单之
奇,要厄相劫,割地取偿”。在自己棋势比较孤弱时,应取守势,这样,“既有过失,
能量强弱,巡逻需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之。”

    班固的学生马融,写了一篇《围棋赋》,内容比《弈旨》更丰富,对棋艺的理解更
加深刻,当时马融的名声已很大了,门徒千人。朝廷的要官马日碲、卢植,经学大师郑
玄都是他的学生。他对围棋的见解,博得好评。

    马融说,围棋的胜负策略,犹如头发那样细微;黑白双方的布局,则象麻那样错综
复杂。他认为,攻守各有法则,守要坚固,攻则应前后呼应,上下联络,不能“唐突”。
否则敌军将深入自方,杀子占地,自己的棋子就会处于上下离异、四面隔绝,围包不住、
梗咽不畅的状态之中,这就很危险了。

    与马融同时的李尤,也著有一篇专门论述围棋的短文《围棋铭》,短短三十二个字,
就使围棋对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铭中写道:

    “诗人幽忆,感物则思,忘之空闲,玩弄游意,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道为径纬,
方错列张。”

    精通棋艺棋理的黄宪,曾撰有《机论》,专门论述围棋的虚实形势。他所说的“机”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布局,那时黄宪已提出,布局要着重解决虚实问题,布局好,进可
以攻,退可以守,才能取胜。这一理论为我国围棋布局的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

    “建安七子”中的应扬也写过围棋专著,他的《弈势》至今仍保存完好。文中论述
的围棋临局争斗时的得失,很有见地。

    汉魏三国时,也有一些反对围棋的议论。这些议论大都沿袭孔孟的偏见。西汉人贾
谊说:“失礼迷风,围棋是也。”他觉得封建等级制和帝王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封建礼教是治邦安民之本。然而当时围棋风行,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围
棋迷住了,一下棋往往就忘了尊卑,失了“礼”。因而他认为围棋是迷乱风气之物,不
足取。

    还有一种看法,如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到,下围棋太浪费时间,如果用下棋
的时间去读书求学问,“闻者必广矣。”

    由于围棋本身的魅力,只要下得适度,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能够启发智力,磨砺
思维,加强人们彼此间的情感,那些反对的言论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十九条线棋盘问世

    围棋的发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棋艺的提高,一是棋盘的改进,二者是相互
关联的。棋艺提高了,就要求进一步改进棋盘,棋盘改进后,又对棋艺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围棋纵横十六道线的棋盘保持了相当长时间,汉魏三国时,围棋呈现出发展趋势,
围棋高手,很可能不满足十六道棋盘。至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棋
盘出现于何时,尚无定论。

    《孙子算经》上有句话:“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日:三百六十一。
术曰:置十九道,自相来之,即得。”问题是,《孙子算经》作于何时,历来看法有分
歧。清朱彝尊认为是春秋时孙武所著。清阮元则认为是周朝时的著作。但因《汉书·艺
文志》未录,至《隋书·经籍志》上才有记载,也有人就认为是两晋南北朝的著作。近
人又考据论证,它可能是东汉时的作品——如果此推断不错,那就是说,东汉时围棋盘
已是纵横十九道了。

    东汉人马融、蔡洪在《围棋赋》中,有“棋锥”、“五岳”的提法,对这些布局加
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的棋盘才可能形成。这再次说明这种
棋盘是东汉时问世的。

    但三国时魏国邯郸淳的《艺经》里写着,“棋局纵横各十六道,自黑棋各五十枚。”
而且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的古墓中,人们发现初唐时彩色围棋仕女图,画的围棋盘
是十六道。

    与此相关联的是著名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问题。这一棋局见于来人李
逸民编的《忘忧清乐集》,多少年来影响很大,但因为这局棋是在纵横十九道的棋盘上
展开的,和三国时邯郸淳的记载相违,从清朝人钱大昕开始,对它的真实性发生了疑问,
百余年来争论不休。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局棋。

    我们认为,棋盘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变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认可,
不可能在一时一处完成。新形式总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渐推广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
能一夜间在地球上完全消失。我们可以这么设想,纵横十九道围棋盘,最早出现于东汉,
完成于隋唐,而纵横十六道围棋盘,到初唐时尚未完全消失,还在部分地区流行。如果
这个设想得到证实,那么《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就不难分辨了。

    围棋盘由纵横十七道二百八十九路,改为纵横十九道三百六十一路,在围棋发展史
上是一飞跃性的变化,从此以后的全部围棋史都将证明这个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注一)《西京杂记》
    (注二)《前汉书·陈遵传》
    (注三)《西京杂记》
    (注四)《搜神记》
    (注五)《三国志·王粲传》
    (注六)晋·葛洪《抱朴子》
    (注七)《弈旦评》

第四章 围棋风靡一时的晋朝时期
还是下棋要紧

    晋武帝的秘书丞张华棋术高明,常被皇上召去对弈。一次正下着棋时,老将军杜预
给皇上送来奏请伐吴的表章。张华见此情况,马上站了起来,把下到一半的棋盘推开,
侃侃而谈,劝说晋武帝伐吴武帝真还听了这位棋友的意见,决兴师伐吴。

    这是下棋而不忘国事的故事。史书上还记载着不少西晋棋迷不顾家国荣辱,醉心围
棋的事。

    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喜好清谈,行为放荡,不拘礼制,他们也都很喜欢下围
棋,阮籍是“七贤”之一,《晋书·阮籍传》上说阮籍母亲死的时候,他正在下棋。对
手表示可以暂缓一下,待阮籍料理完老母后事再继续,阮籍不干,一定要马上决一胜负。
(注一)

    王戎也是“七贤”中的名士之一。据说,他小时候下围棋就已有了点名气,在任豫
州刺史时,母亲死了,他和阮籍一样,不拘礼制,仍在家中看别人下棋。

    还有比阮籍、王戎更痴心于围棋的,下棋下到了不计荣辱的地步。《晋书·裴遐传》
就记载了这么件事。说的是裴遐在平东将军周馥家与人下棋,有人问裴遐敬酒。裴遐正
专心于棋局,没有马上喝。这时那人已醉醺醺的,见裴遐竟敢不喝他敬的酒,勃然大怒,
一把抓住裴遐,将他推倒在地。只见裴遐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神
色没丝毫变化,接着下他的棋。(注二)

    本节开头说了晋武帝听了张华之言,放下围棋讨伐吴国的故事。讨伐胜利后,武帝
又重操棋子,这回他可非下过瘾不行了。这次是与王武子对局,投降过来的吴主孙皓就
站在一旁观看。下了一会儿,晋武帝忽然问孙皓,“你为什么喜欢拨人皮?”(吴国刑
法严酷,“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孙皓回答:“对君主无礼的人就该剥皮。”王
武子怒斥孙皓就是无礼的人,晋武帝却说,“还是下棋要紧。”

    性情各异的东晋棋手

    东晋会下棋的人很多,开国元勋丞相王导精通棋艺。他曾与长子王悦对弈,认为这
里面有无穷乐趣。他的次子王恬多才多艺,其中围棋最好,是东晋初年最有名的棋手之
一,与王恬齐名的,还有江霖,他也有多方面的才能。

    围棋是陶冶人的性情的,下棋的布局、着法、时间、节奏,乃至对输赢的态度,很
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情。我们从《晋书》中摘取几段东晋棋手的小故事,读者可以从这些
小故事中看到东晋棋手迥然不同的性情和修养程度。

    谢安是当时著名的围棋爱好者。符坚率军侵犯晋国,打到淮肥时,京师震动。晋帝
当即提升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前方战局吃紧,谢安的侄子、将军谢玄前来请示退敌的办
法。谢安面无俱色,不以为然,说是自有办法。让谢玄随他与亲友一道去山中别墅游玩。
到了山中,谢安摆开棋盘邀侄儿对局。谢玄原本棋高一筹,这时因为紧张,糊里糊涂败
给了谢安。谢安很高兴,晚上回家后,开始指示如何对敌作战的方案。这一仗把入侵的
符坚打得溃不成军。捷报传来,又碰上谢安在下棋。谢安扫了一眼捷报。顺手放在床上,
声色未动,继续下棋。客人们忍不住手纷纷间他仗打得怎么样。他这才缓缓他说:“仗
打胜了。”谢安临危不乱,坚定沉着,风度令人叹服。

    狙纳也是东晋时代的围棋好手。他的弟弟祖逖在北伐中因孤立无援而告失败,为这
事他很悲伤,终日下棋。朋友王隐劝他爱惜时间,不要全部花费在下棋上,祖纳回答:
“我是借围棋来使自己忘记忧愁。”王隐说:“你可以通过建树功勋或著书立说来实现
自己的理想,何必借围棋来忘记忧愁呢?”祖纳喃喃道:“你的话我同意,可我没有那
种力量。”祖纳的隐忍、自知,由此可见一斑。

    谢弘微和朋友下棋时,友人西南角上的棋势不妙,有被吃掉的危险。友人未看出来,
旁边一位观棋人忍不住冲口说了句:“西南风紧得很,恐怕有翻船的危险。”友人顿时
醒悟了,挽回了危局。谢弘微是当时的名棋手,败在友人手里实在不甘心。他大发脾气,
把棋盘棋子都扔在了地上。

    此外, 当时还有袁羌、 颜延之、潘茂、卢循、王虞等目前有据可查的棋手。《高
逸沙门传》上说卢循与谢安、王义之,王坦之等棋界名流交往甚密。《山堂肆考》中,
则讲了一段颇能反映出潘茂风趣、幽默性格的事。一天潘茂上山,遇见两位道士在下棋,
潘茂在旁站着看了很久。一道士见他这样,问他是否喜欢下围棋,潘茂答道:“入尤蛇
窦(即蛇洞),出似雁行。”道士听了,含笑表示同意这个说法。

    史书上能记载这么些棋手的名字,甚至还能让后人了解到这些棋手的性格秉性,说
明当时这些棋手就很受人关注,他们的事经常被人谈论。

    (注一)《晋书·阮籍传》
    (注二)《晋书·裴楷传》

第五章 名手辈出、百花争艳的南北朝时期

下棋能当官也难免一死

    南朝的一些皇帝都十分喜欢围棋,如宋武帝刘裕,文帝刘义隆,明帝刘域、齐高帝
萧道成,武帝萧绩、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陈武帝陈霸先,还有后主陈叔宝等,他
们有的设置官暑管理棋手和围棋活动;有的举行围棋等级赛(甚至自己也参加这种比赛,
有的组织编辑棋谱(甚至自己就是撰写人)……所有这些作为,对南朝围棋的繁荣起了
促进作用。

    宋朝就有人因下围棋而得官的。据《宋书·羊玄保传》记载,羊玄保棋下得不错,
“棋品第三”。宋武帝与他下棋时,与他打赌,如果他赢了,武帝给他个大官,史书上
称之为“赌郡戏”。最后,羊玄保果然胜了,武帝亦不食言,真的给了他一个宣城太守
的官。

    皇帝究竟是皇帝,他对棋手并不总那么宽厚。诸胤是宋朝弈林强手。六岁时已身手
不凡,长大后更是天下无敌,是当时最好的棋手。宋文帝时,他是天下五绝之一。可惜
叔叔犯了罪,全家遭株连。何尚之上书皇帝,说诸胤棋艺高超,在前人之上。为使围棋
不致失传,请求皇上赦免他。谁知皇帝无动于衷,仍将他杀了,一代棋宗陨落,棋手们
异常痛惜。

    还有棋手王域是被宋朝皇帝“赐死”的。他得罪了皇帝,一天皇帝派人送给他一瓶
毒酒, 一道令,“赐”他自尽。这时,王 正在家中与一位客人下棋。他看完圣旨,面
不改容,如没事一般继续下棋,直到打完劫,终了局,把棋子放回盒子里后,他才把圣
旨给客人看,告诉客人皇帝要他死。然后,他把毒酒倒人杯中,对客人说:“这酒就不
劝你喝了。”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毒酒。(注一)

    于是,和皇上下棋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南史·虞愿传》上讲,宋明帝刘域喜爱
围棋,但水平不怎么样。下棋时要在棋盘上“去格七八道”,即用小棋盘。可他偏要和
当时最好的棋手王抗对局。王抗诚惶诚恐,除了让子之外,还不时地吹捧皇上:“皇帝
飞棋,臣抗不能断。”宋明帝居然就信以为真了,自以为天下第一,对围棋更着迷了,
还特别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专门的官署,叫做:“围棋州邑”。《南史·王湛传》中
是这么记载的:“明帝好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为围棋州都大中正,湛与太
子右率沈勃,尚书水部郎庾硅之、彭城丞王抗四人为小中正,朝请褚思庄、傅楚之为清
定访问。”这是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第一次为围棋手们设立的官署,客观上起了推动围
棋发展的作用,从此以后,人们不但对围棋的看法有所改变,而且有更多的人把围棋当
作一种学问和技艺加以研究。

    女子下棋却扮成男儿样

    史书在写到齐朝棋手时,己能概括出他们的棋风特色了,比如王抗,他的棋力在当
时属于第一品,冯元仲在《弈旦评》中评论他下棋的特色是“速思取势”。

    褚思庄是在宋朝已经出名的棋手。《南齐书·肖惠基传》说他棋力属于第二品,从
前面引录的《南史·王湛传》里可以得知,他在“围棋州邑”里还任过“清定访问”的
官职。他与王抗不同,他下棋思考的时间比较长,但善于进攻。有一回齐高帝命褚思庄
与王抗赛棋,两人早上开始下,到了晚上才下完一盘,观棋的高帝已经疲惫不堪了,便
命王褚二人先休息,待五更时再来决战,王抗得此命令后,一头倒在棋盘边,呼呼大睡。
褚思庄却坐在棋盘边没有合眼,整整思考了一夜。这盘棋谁胜谁负不得而知,史官记录
这件事大概用意不在评论两人的棋力,但两人不同的棋风,倒是在这里活生生地反映出
来。

    顺便提一下,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最早一份记谱复盘,便是褚思庄记下的。那是宋文
帝时,著名棋手羊玄保在会稽任太守,文帝心血来潮,命思庄去会稽与玄保下棋。迢迢
千里,褚思庄一路风尘,如此辛苦,回去后总要对皇帝有个交待,褚恩庄下完棋后,就
把棋谱给记下了。然后带回京都在文帝面前复盘,算是了结了这趟皇差。这就是目前我
们所知的最早的记谱复盘。(注二)

    齐朝时,棋风与王抗相近的还有夏赤松。《南齐书·肖惠基传》中说他的棋力也是
二品,还说:“赤松思速,善于大行。”就是说,他思路敏捷,棋风迅猛。

    齐高帝第五个儿子肖晔,着棋也很是勇猛,不肯让人。据说他从小喜爱围棋,没有
棋盘,他用草棍摆成纵横网格,潜心研究。后来终于成了高手。一次在武帝面前与竟陵
王肖子良对局,肖晔手下无情,把肖子良杀得惨败。事后有人对肖晔说:“你该让他一
点才好。”肖晔答道:“我有生以来不曾做过虚伪的事。”(注三)

    围棋如此兴盛,连闺阁里的女子,也对围棋发生了兴趣。齐朝东阳地方,有一个名
叫娄逞的女子,知书识礼,有点文才。据《南齐书·谢论传》中说,她粗略地懂点围棋。
可在当时,女子下棋没有对手。娄逞如同木兰一般,便女扮男装与达官贵人交往。此举
足以说明这女子不是平庸之辈。果然,娄逞的才能被发现,她被任命为扬州议曹从事。
可惜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位从事大人是位乔装打扮的女子。宋明帝一道圣旨,将其遣送还
乡。娄逞换上女装上路了,一路上叹息不已:“我虽有这样的本事, 却依然要作老妇
打扮,真是 太可惜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学棋十分不易,娄逞 是勇敢的,她
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

    围棋九品制

    梁武帝肖衍是个棋迷,据说他常常通宵下棋,能奉陪到底的不多,陈庆之是其中之
一。《梁书·陈庆之传》记载他从小就跟随梁武帝,陪梁武帝通宵下棋不困。武帝很喜
欢他。

    到溉也是常陪武帝下通宵棋的棋手。《南史·到溉传》说他棋力为第六品,但记忆
甚好。有一回到溉在武帝面前,和当时棋力上品的棋界名手朱异等人赛棋。赛完后到溉
复盘,不错一子,因而得到梁武帝的特别赏识。

    受到梁武帝青睐的棋手还有王瞻。武帝常称赞他有“三术”,即下棋、射箭和喝酒。

    梁武帝不仅喜欢棋手,还主持棋事。他曾令大棋家柳恽和陆云公主办了一次全国性
的围棋大赛,规模宏大,轰动一时。比赛后,由柳陆二人主持给棋手们定品级。据《南
史·柳恽传》上记载,当时能评上品级的棋手就有二百七十八人,可见参加的人很多,
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一次全国性围棋比赛。

    当时评定棋手有九个品级。这种棋品制,在三国时就已经出现了。《说郭》上曾引
魏国邯郸淳的《艺经》,上有:“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
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复
云。”

    在《棋经十三篇》上,也有相同的记载,明人许仲冶在《石室仙机》中作过这样的
解释:一品入神,是指:“变化不测,而能先知,精义入神,不战而屈人之棋,无与之
敌者,这算上上。二品坐照,是指:“入神饶半先,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至
虚善应”的本领。这算上中。三品具体,是指:“入神饶一先,临局之际,造形则悟,
具入神之体而微者也”。这算上下。四品通幽,是指:“受高者两先,临局之际,见形
阻能善应变,或战或否,意在通幽。这算中上。五品用智,是指:“受饶三子,未能通
幽,战则用智以到其功”。这算中中。六品小巧,是指:“受饶四子,不务远图,好施
小巧”,这算中下。七品斗力,是指:“受饶五子,动则必战,与敌相抗,不用其智而
专斗力”。这算下上。至于下中和下下,《石室仙机》未作解释。但我们已可看出,这
九品中品与品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这种品级制,为我们现在实行的棋手九段制奠定了
基础。

    梁朝之后的陈朝,棋事不及梁朝那么纷繁,可以查找到资料的下棋者,仅二人。一
是司马申,他十四岁时已有棋名,后来梁州刺史阳子春曾请他下棋,名手朱异当时也在
场,局中,司马申有不少巧思妙手,使得在旁观看的朱异都惊叹不已。

    另一位叫陆琼。《陈韦·陆琼传》上说,陆琼八岁时便能观棋不忘,复盘一子不差。
京城人都称他为神童。

    “局上有劫亦甚急”

    北朝的官吏爱好围棋者甚多,曾“独步当时”的是罗腾。他对围棋很有研究,深得
妙处。在他之后出现的乐抄,棋艺提高很快,不久便与罗腾齐名。

    范宁儿看来是当时颇有争议的一位棋手。《魏书》上说,高祖在位时,范宁儿已是
有名的棋手,他曾与李彪奉命南下去见齐武帝肖赜。肖赜得知范宁儿棋力不弱,便把江
南名手,棋力一品的王抗叫来,让他们两人比试一下。结果范宁儿得胜。对范宁儿的胜
利,众说不一。《宛委余编博物志》说范宁儿一战而胜王抗,说明他的棋力早已达到一
品了。王世贞在《弈问》中也承认范宁儿确实胜了王抗,但他认为:“抗重而宁微也,
宁儿以有心待王抗,而抗以无心待宁儿”,所以范宁儿胜了。他还指出,这不过是一盘
棋而已,究竟谁高谁低,尚不可定。这段公案现已无法澄清,看来两位棋手造诣都不低。

    官吏们喜欢围棋常与公差相抵触,适可而止是棋者应循之规,不过这分寸似乎不容
易把握。北朝时倒是有些把握得好的人。《北史·魏收传》上说,前军将军魏子建官运
不佳,十年不曾升官。魏子建并不着急,闲暇时,便与吏部尚书李韶和李韶的弟弟李延
下棋。 当时,人们都以为他下棋入了迷,不再旁顾其他,其实谁也不知他的心。魏子
建后来说:“围棋可以加深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况且我现在不受重用,没有什么事,下
下围棋不碍事。”以后,魏子建被调到边境上打仗,这一去,竟有五年没动一粒棋子。

    象魏子建这么做,实在是不容易的。爱下棋的人一坐下,常常再不肯撒手了。甄琛
喜欢围棋可以通夜下棋不止。《北史·张烈传》记载,张僧皓喜欢围棋,不管碰上谁,
都愿意与之对弈,以至被世人讥讽。更有甚者,能够亵渎公职,令人哭笑不得。

    《水经注·陈留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北朝开封令阮简深爱棋艺,精雕细刻,对
棋艺的关心胜于他的职务。一次县里有人抢劫,县城一片混乱,阮简手下人不知如何是
好,慌慌忙忙来到阮简舍下。当时阮简正在与人对弈,大概是正下到关键之处,外面的
动静一点没听见。县吏急忙向阮简报告道:“劫急。”阮简神态也很紧张,似乎也很着
急,但他对官吏说:“局上有劫亦甚急。”碰上这么个糊涂官,老百姓当然是要倒霉了。

    当然,也有“改邪归正”的,《隋书·皇甫绩传》记载,隋朝棋手黄甫绩是个孤儿,
从小随外祖父。他很喜欢下围棋,常与几位表兄对弈,对学业不怎么用心,外祖父恨铁
不成钢,狠狠打了外孙三十大板。从此,皇甫绩“精心好业”,“略涉经史”。

    棋谱的出现

    前面我们提到”一灯明暗复吴图”的诗句,其实,在吴图之前尚有汉图。汉图可能
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棋谱。到了晋朝,棋谱集得更多一些了,据《隋书·艺文志》载,司
马伦、马朗曾合著《围棋势》二十九卷。

    不过,棋谱的大量出现,在围棋发展史上成为一件具有影响力的大事,是在南北朝
时期,这与围棋的盛行,当时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以及纸的广泛应用等因素有关。
    南北朝期间出现的“棋势”、“棋图”、“棋品”之类的专著不下二十种,其中
“棋势”、“棋图”是对局的记录,“棋品”可能是对棋手的品评。

    据史书记载,当时对棋谱的编写是很认真负责的,例如褚思庄与羊玄保对弈,“因
制局图, 还于帝(宋文帝)前复 之”。梁武帝时,特邀三品棋手柳恽“品定棋谱”,
著名棋手到溉则常与“朱异、韦黯于御坐校棋比势,复局不差一道。”

    这些编撰成集的棋谱无疑都是当时名棋手对局中的精华。这些棋局能汇集成册,便
于流传和推广,对围棋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棋谱的产生,是围棋发展史上的一
个里程碑。因为有了棋谱才有可能总结围棋的实战经验;才有依据去研究围棋的经验。

    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记录已全部失传了,这使我们失去了一些极为重要的史料。
虽然如此,南北朝时众多的围棋谱对后来围棋的发展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近期发现的敦煌写本《棋经》,也是南北朝时的一部重要围棋著作。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南北朝时的围棋理论,在东汉班固《弈旨》和《围棋赋》等书的
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书共有七篇,是一本较完整的论著。

    南北朝时围棋史上出现的大飞跃,是以往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以后几百年围
棋发展史的新开端。

    (注一)《南史·王域传》
    (注二)《南齐书·肖惠基传》
    (注三)《南史·齐高帝诸子传》


第六章 诗如潮涌、棋如星云的唐、五代时期
名棋手王积薪及其传世之作《十诀》

    唐代一共经历了二百九十余年。在这个昌盛的时代,围棋有了空前的发展,展现出
了一幅绚丽的图画。

    唐朝统治者对围棋颇为重视,唐玄宗特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官职,叫“棋待诏”,
官阶九品,与“画待诏”、“书待诏”同属于翰林院,所以又被统称为“翰林”。至此,
围棋手开始成为国家高级文职人员,从而确定了围棋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唐代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使围棋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获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唐代
棋手多如星云,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王积薪。

    王积薪是唐玄宗时的棋手。据《西阳杂俎》记载,开元年间,王积薪曾在丞相张说
家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和一行和尚下过棋。王积薪自知棋力不差,不久便去投考翰林。
果然一战告捷,成为“棋待诏”。以后他就常在宫中陪唐玄宗下棋。

    王积薪性情豁达,不拘小节。在棋艺上则刻意求精,勤勉好业。当时流传着这么一
个故事:王积薪成名后,从不以名家自居,每次外出游玩,身边总带着一个竹筒,里面
放着棋子和纸画的棋盘。他常把竹筒系在马车的辕上,途中不管遇见谁,哪怕是平民百
姓,只要会下棋,都要下马来对弈一盘。谁要赢了他,还可以享用他款待的一顿佳肴。
(注一)

    《集异记》上说,安史之乱时,王积薪随唐玄宗逃往四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到了一处地方,住房都被一些大官们占用了。王积薪没有栖身之地,却碰到了婆媳两位
女棋手,夜间一起谈论围棋忘了困倦。“邓艾开蜀势”便是那天夜里学得的。那时,王
积薪已近晚年。

    王积薪在当时所以名震天下,不仅是因为他棋艺高超,而且由于他提出了一套围棋
理论,根据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围棋《十诀》。这《十诀》为:

    一、不得贪胜。
    二、入界宜缓。
    三、攻彼顾我。
    四、弃子争先。
    五、舍小就大。
    六、逢危须弃。
    七、慎勿轻速。
    八、动须相应。
    九、彼强自保。
    十、势孤取和。

    围棋复杂多变,而王积薪仅仅以这十条,四十字,极其简练、准确而又通俗地概括
了围棋实战中的战略和战术;总结了全局和局部,进攻和防守中的一些重要原理。有了
这十条,便可把握住围棋实战各个阶段的关键之处。

    《十诀》的影响十分深远。宋、明、清的棋手,莫不以《十诀》为座右铭。他们在
探讨围棋理论时,也都把《十诀》作为基本原理,在《十诀》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和提
高。

    《十诀》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中的瑰宝之一。

    王积薪另有三本围棋专著已经失传。其中《金谷九局图》记录着唐玄宗开元年间,
王积薪与棋手冯汪在太原尉陈九言家里下的九局棋。因陈九言家又称金谷园,所以题为
《金谷九局图》。可惜棋谱已经失传,我们无从知晓九盘对局中,双方精妙的棋艺与风
格。 但从晚唐诗人韩 描写《金谷九局图》的诗句:“眼病休看九局棋”中,我们仍可
想象出九局棋的激烈厮杀情景。另外,我们目前还能够从幸存下来的王积薪习用式子—
—“一字解两征”(见宋代李逸民所著《忘忧清乐集》)中,看到名棋手棋艺水平之一
斑。

    传友谊扬国威的围棋高手

    除王积薪之外,唐代尚有不少一流棋手。在唐朝日益频繁的国事交往中,这些围棋
高手起了不少积极作用,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声誉。

    开元25年, 即公元738年,新罗(朝鲜)国王兴光病逝。唐王派出左赞善大夫邢涛
为特使,前往新罗参加吊祭活动。唐玄宗知道新罗和中国一样,是君子之国,礼义之邦,
“其人多善弈棋”,便命当时我国围棋名手杨季鹰作为邢涛的副手,一同前往新罗。这
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去朝鲜的第一位棋手,杨季鹰显然棋高一着,到那儿后没有人能战
胜他,朝鲜人民钦佩他,送给中国使者许多贵重的礼品。(注二)

    顾师言也是当时的著名棋手。《旧唐书·宣宗本记》上,曾记载了一件他与来访的
日本王子对弈的事。《杜阳杂编》记载更详细:日本国王子来访唐朝,唐宣宗得知王子
精通围棋,便把顾师言召进宫,命他和王子对局。王子很高兴,拿出了极为名贵的棋盘
“揪玉局”和棋子“冷暖玉”,谨慎地摆下阵势。虽说是下棋,因为两人是代表着各自
的国家,心情都很紧张,一时胜负难分。顾师言唯恐有负君命,有辱国威,每投一子,
都要凝思良久,举棋时,手指已经汗滋滋的了。经过一番苦战,到三十三着时,顾师言
终于把日本王子逼到了“瞪目缩臂,已伏不胜”的境地,从而大获全胜。这就是有名的
“三十三着镇神头”。

    此事是否真实,自明代王世贞起,就有疑问。但不管怎么说,顾师言毫无疑问是位
杰出的棋手。唐宣宗时,曾以一只盖金花碗为奖品,举行过围棋比赛。这可能是我国最
早的围棋奖杯赛了。在这次比赛中,顾师言力挫群雄,最后战胜一位叫阎景实的棋手,
夺得冠军,可以相信,以顾师言的棋力,是足以振国威的。

    棋品和人品

    下棋有助于修养身心,磨练思维。许多棋手以其深厚的涵养,敏捷的思路赢得人们
的尊敬。

    据说唐元和年间,有一位名叫郑注的医生多才多艺,精于棋道,敏悟过人,人们都
很喜欢他(注三)。另一位善弈者卢藏用,也才华横溢,文章、书法、音乐都很好,在
读书人中享有声誉(注四)。但也有为取胜不惜采用卑劣手段,棋品不甚高明,人品也
不高尚的。

    《玉泉子》中说,东都留守吕元应,常和门客们下棋。一回,正下着棋,送来了大
量公文。要他立即处理。吕元应刚拿起笔来准备批复,下棋的门客迅速偷换了一子。他
以为吕元应处理文件,一时不会注意棋局。然而,吕元应并未专心于公文,门客的小动
作,他看得一清二楚,只是未动声色。门客胜了这盘棋,第二天,吕无应就请这位门客
走了,谁也不知为什么,连那位门客自己也不明其中原由。临行时,吕元应照例送了许
多东西,以礼相待。十多年过去了,吕元应终因重病不治行将离开人间,他把儿子、侄
于叫到床前,对他们说:“交朋友必须认真选择。”接着,他向他们讲述了十年前与门
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说,“当时偷换了一个棋子,我倒并不介意,但由此可见此人心迹
卑下,不可深交。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说完,便与世长辞了。

    吕元应的遗言是他多年察历人生的经验之谈,棋品和人品是不可分割开的。

    杨贵妃智救残局

    唐代棋手中,可以列上几位君王的名字。

    唐高祖李渊很喜欢下棋,《旧唐书·裴寂传》上说,他留守太原时,有时整天整夜
地下棋。高祖的第四个儿子李智云,也是个棋迷,他甚至把围棋当作一门学问加以研究。
(注五)

    唐顺宗李涌还是太子时,对围棋就很感兴趣,常和当时的棋待诏王叔文下棋。当了
皇帝后,仍爱下棋,并且重用棋手王叔文,使这位有抱负的政治家有机会实行他一系列
的革新措施。(注六)

    最负盛名的帝王棋手当推玄宗李隆基,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下来,
妇孺皆知。但有件事人们未必知晓,杨贵妃还是位通晓围棋的棋手,从《西阳杂俎》记
载的一件事来看,足见杨贵妃的乖巧、聪慧。由此也可知她为何能博得唐玄宗的宠爱。
那是一年夏天,玄宗与亲王对弈,贺怀智受命在旁边弹琵琶助兴,杨贵妃站在一旁观阵,
手里牵着一种温驯的小动物——康国 。下着下着,玄宗招架不住亲王的围攻,眼看就
要输了。杨贵妃看得明明白白。她急中生智,把手中的康国 放到棋桌旁边, 让它爬上
棋盘,结果把棋子搅乱了。一局棋便不了了之,给皇上解了围。玄宗为此十分高兴。
(注七)

    唐朝还有位皇帝僖宗,他的围棋水平不高,可总喜欢下。《天中记》里,说他下棋
时,就命棋待诏来观棋。名义上是观棋,其实是叫人帮出主意,他自己只管按吩咐投子。

    诗人和棋手

    唐朝是我国诗歌兴盛的时代,在唐诗中,可以找到歌颂棋手的诗句。

    诗人杜牧有两首《送国棋王逢》,称赞王逢棋力超群,“绝技如君天下少”。他的
棋风“赢形暗去春草长,猛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柱史,鏖兵不羡霍嫖姚。”很有
些不贪不怯,稳扎稳打的气派特点。

    诗人刘禹锡则在《观棋歌送还师西游》一诗中,说棋手还师“行尽三湘不逢故,终
日饶人损机格。”还说他“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把棋手善用奇兵。出
奇制胜的棋风描绘得淋漓尽致。

    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提到围棋的更多,例如:“楚江巫峡半云雨,清覃疏帘看围
棋。”(注八)写的是诗人观棋。“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注九)这写的是诗
人下棋。“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注十)这里诗人是用围棋的变化莫
测来比喻世事复杂。“且将棋度日,应用酒为年。”(注十一)这里,下棋已成了诗人
晚年的乐趣了。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围棋不仅有兴趣,而且有相当的造
诣。

    著名诗人元稹,也很喜爱围棋,从他的“客来有棋局”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常与
来客对弈。元稹还写有《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敝居见赠二十四韵》一诗,记述了长庆元
年在他府中举行的一次围棋名流荟萃的盛会。

    唐末诗人李洞,是位隐者,他写有“幽人斗智棋”和“石上铺棋势”的诗句。他还
在诗中描写过他与宋校书、薛秀才、郑侍郎等隐者下棋的场面。

    诗中写棋也给一些人带来麻烦。《候鲭录》中提到,唐宣宗时,杭州缺一刺史,原
准备派李远去做这个宫。唐宣宗知道后说:“李远写过一首诗,里面有一旬‘青山不厌
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这样贪杯恋棋的人怎能够理事治民呢?”李远一句诗丢掉
了一个官职。

    也有人在下棋时做诗的。据说王勃下围棋时,投四子可作一诗,真可谓一朝大才子。
(注十二)

    李后主弃棋从政

    人们志向不同,下棋的目的、态度就不同。五代时战事频仍,一些知识分子远离尘
嚣,避居山野,以求脱世超然。这些人爱下围棋,以此修炼性情,甚至作为一种精神寄
托。《册府元龟》上记载了隐居在华山的郑云叟的一些事情。他非常爱下棋,一旦遇到
对手,常常昼夜不歇。冬天刮风下雪,他的手脚全冻裂了,仍无休局之意,依然下个不
断。

    另一方面,那些昏庸无聊的官宦则把下棋当成赌博的手段。据《五代史·陈保极传》
记载,后唐进士陈保极,就常以围棋赌博,此人人品低劣,输了便以手乱局,赖着不给
钱。

    后蜀君臣中也有以棋赌博之风,花蕊夫人的《宫词》中“日高房里学围棋,等候官
家(皇帝)未出时,为赌金钱争路数,长忧女伴怪来迟。”的诗句,专门记述此事。

    与前、后上蜀同为当时文化中心的南唐,君臣也终日以围棋“娱宾而遣兴”,甚至
因而贻误国事。

    凡有点志向的君主,多少还能控制自己的棋瘾。南唐后主李煜也酷爱围棋。他刚当
上皇帝不久,被贬为舒州副使的肖严应召回来。这天后主正与亲信下棋,肖严前来叩见,
看到皇帝在下棋,他勃然大怒,挥手将棋盘扔到地上。后主吓了一大跳,十分不满地问
他:“你想学魏徵直谏吗?”肖严朗郎而言:“我非魏徵,陛下亦非唐太宗。”后主一
下醒悟了,他明白了肖严是想要他不要因为下棋荒废了政事,便不再继续下棋了。(注
十三)

    南唐君王中还有不少喜欢下棋的。中主李景及其兄弟都是围棋爱好者,常在一起对
弈。现存五代著名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描绘的就是他们下棋的情景。

    中主第九个儿子李从谦,才几岁,下围棋和作诗都很好,后主很喜欢他。《全唐诗》
里说,后主与侍臣下棋时,还没几岁的从谦便爱在一旁看,样子看实讨人喜欢,后主曾
命他写了一首《观棋》诗。

    徐铉和他的围棋理论

    南唐围滇大家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徐铉。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围棋理论家,著有《棋
图义例》、《金谷园九局谱》、《棋势》等围棋理论著作。他的《棋图义例》在我国围
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棋图义例》中,徐核将当时围棋实战中的各种术语和各种着法,归纳总结为三
十三种,其中有些现在还在应用。它们是:

    立,行,飞,尖,粘,干,绰,约,关,冲,觑,毅,割,顶,捺,跷,门,断,
打,薛,聚,劫,搜,扑,勒,刺,夹,盘,松,持。

    研究着法,实际上就是研究围棋的战术。《棋图义例》可以说是我国围棋史上第一
本全面研究围棋战术的著作。

    为便于人们记棋谱,徐铉分别给围棋盘上的十九道线冠以名称,这在当时可以说是
一个创举,大大方便了棋谱的记录,它对于棋谱的流传起了重要作用。徐铉给十九道线
取的名字为:
    一天,二地,三才,四时,五行,六宫,七斗,八方,九州,十日,十一冬,十二
月,十三闰,十四雉,十五望,十六相,十六星,十八松,十九客。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记谱名称逐渐被:“1,2,3,……”和“一,二,
三……”所代替,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销毁古谱,独持秘诀

    唐、五代棋书很多,除了王积薪、徐铉写的那几本,至少还有《棋图》、《玉溪
图》、《棋势图》、《棋势新注异图》、《弈棋经》、《棋要诀》和《棋术要诀》等,
但除了王积薪的《十诀》和徐铉的《棋图义例》之外,现都无处查找。

    关于古谱的亡佚,近代学者孙鉴认为:是因为“术士深秘其书而毁之”,以便“独
持自夸隐晦之极”。也就是说,有些棋手,得到古谱后,怕流传开去别人也学会了着法,
显示不出自己的高明,便将它们忖之一炬。封建社会印制技术落后,版本稀少,毁于一
炬不无可能。加上那个时代以棋进阶者不乏其人,独持秘诀之心也并非夸张之言。但不
管怎么说,古谱的散失影响了围棋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

    (注一)《云仙杂记》
    (注二)《旧唐书·新罗传》
    (注三)《旧唐书·王守澄传》
    (注四)《旧唐书·卢藏用传》
    (注五)《新唐书·高祖列子传》
    (注六)《弈旦评》
    (注七)唐·段成式《西阳杂俎》
    (注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小楼二首》
    (注九)《别房太尉墓》。
    (注十)《秋兴八首之四》
    (注十一)《寄岳州贾司马六丈严八使君两阁老》
    (注十二)《棋天洞览》
    (注十三)《南店书·肖严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134

主题

0

好友

3948

积分

超级版主

玉面佛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超级版主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2#
发表于 2009-11-17 12:51:52 |只看该作者
:)
头上三尺有神灵!
多行善!善哉!!善哉!!!善哉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17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3#
发表于 2009-11-17 15:44:47 |只看该作者
传统文化的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做为中国人都应当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2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管理员 超级版主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4#
发表于 2009-11-17 15:48:18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大同周易网    吉ICP备09008463号-1

GMT+8, 2024-5-10 02:12 , Processed in 0.0896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