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同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救贫三考廖三传

[复制链接]

2817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5 13:59: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杨救贫(834-903年),名益,字筠松。又字叔茂,世称救贫仙人。著名堪舆家,江西堪舆界始祖。《江西通志》、《赣州府志》、宁都州、县志载:“杨益,字筠松,窦州人,官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益窃秘书中禁术,与仆都监自长安奔虔化怀德乡(今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唐代名中坝村),爱其山水,遂居焉。以其术授曾文山,刘广东诸徒”杨筠松被列入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客家名人展”。
  
  廖三传(861-921年),因通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而得名,字好古,是黄陂村的拓荒者武昌刺史廖銮的儿子,先世居河南洛阳,他上七代祖廖崇德于唐贞观庚子(640年)从浙江松阳来任虔化(今宁都)县令,遂定居宁都。三传聪明强记,熟谙天文地理,成为著名的堪舆师。他儿子廖通、孙儿廖禹、曾孙廖邦(迁兴国三僚为始祖)都是著名的堪舆师。省、府、州、县志载三传为仆都监的门徒。其实杨救贫很喜爱三传,他们同住一村,杨对三传言传身教,精心培育。从以下三则传说更可管中窥豹,得见一斑。
                   初考廖三传

  有一次,杨救贫与廖三传在中坝(黄陂)溪边散步,杨突问:“三传,此名何水?”三传觉得奇怪,道:“师父,你对溪中巨石名之为璜,家父即对此溪命名璜溪,今何再问?”杨说:“不错,璜溪之名将流芳千秋。若以干支相配该如何命名?”三传心想,此溪分南北二涧,夹住中坝,北涧可名为壬癸水,而南涧呢?南方本属丙丁火,若称它为丙丁水,便会犯五行相克之讳。思索良久,难以对答。杨见他窘迫的样子,即给以启发说:“三传呀!此双涧,北涧河水?”三传答:“壬癸水”。杨说:“答得好。南涧泥?”三传说:“南方丙丁火,决不能名之为丙丁水!”杨哈哈大笑说:“若南北联称呢?”三传恍然大悟,答道:“多蒙师父启示,以名子午水。”杨满意地说:“好!这时很大胆的联想。但有一件,只怕子午水夹着冲,会不会把中坝冲得无影无踪?”三传答道:“不会!师父你曾说:‘中坝地形,酷似帆船;势如乘风破浪,永远向前直航;客人在此住着,必定安康吉祥。’即是船,水涨船高,永远冲不掉!”杨高兴地说:“说得好!干我们这一行的,就要善于分析,化不利为有利。其实,若要中坝败,除非大水冲掉雪塘寨!”到此,三传向杨参拜道谢:“多承师父教诲,弟子心领神会。”

                        二考廖三传

   距黄陂村约1.5公里的西北角,有一座山,像粗壮奔腾的牛,俗称“牛形”。有一次,杨救贫、 廖三传同觅吉地,路过此处,杨为考验廖三传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故意问:“三传,此山像什么?”三传答道:“像牛”。杨问:“公牛还是母牛?”三传道:“像公牛。”杨故意说:“我看突而伏,像是母牛。”三传争辩地说:“常聆师教诲,昂藏臃肿者阳象也,观此正如师言,故敢确认为雄牛。”杨说:“好!速回家取镐来。”三传回家拿来镐,杨指定位置,命三传掘土,果然在山麓挖出二颗椭圆形的白石,状如双肾(睾丸),俗称“牛卵袋”。 三传敬佩杨能明察暗藏在土中之物。 二白石今仍在,明代已被列为“中坝八景”之一,名为“白石仙踪”。“仙踪,含意为救贫仙人发现的胜迹。

                       三考廖三传

  廖三传欲建一座门楼,自己选中了位置,为慎重起见,特请示师父杨救贫。杨早已发现一“真龙”所在地,欲为中宪第(刺史第)加一座门楼。但又不便自作聪明。今三传相问,故意考验他,反问应建在何处?三传领杨至自己认定处,站着不动。杨问:“子午线中点在何处?”三传用一枚绣花针插入自己脚下泥土中。杨掘土一看,绣花针正好插在杨事先秘密藏在泥土中的一枚铜钱孔中,杨哈哈大笑说:“可喜可贺!老弟果然才华出众,学至纯青之候,找到了‘生龙口’,门楼建成后,府上必大富大贵,嗣裔遍江南”。当即建成一座高大华丽的石门楼,上雕各种花色图案,俗称“花门楼”。

  "花门楼”,座落在今黄陂大桥北岸桥头东侧,黄陂粮管所大门口,门牌号码为桥北24号。从门楼向前度35步即到河边沿。此门今为黄陂搬运队驻地大门。屋为文化大革命初期盖的,门楼框架为民国二十六年维修的,曾由黄陂人当时曾任江西省政府秘书廖亦昌撰书一联:“清风亮节名贤里,皂盖朱幡太守家”。字迹依稀可辨。门楼的石门框,相传为原始建筑物,高3.3米,宽2.75米,门框两边为并立的花岗岩石条,其中一条厚60厘米,另一条厚1.5厘米,很坚固,为唐时遗物。大门两边墙宽3.24米,两边的斜八字墙宽各为1.97米,门楣以上高3.7米。距大门前方2米地上,有一正方形碎石砌成的梅花鹿一只,身长1.04米,高0.95米。鹿的周围亲以淡褐色小石,图案还很清晰。千百年来,黄陂村清河郡廖氏,凡办婚丧事都与“花门楼”有关。如:娶亲,花轿必须由“花门楼”抬进;嫁女,花轿必须由“花门楼”抬出;出殡,灵柩必须通过“花楼门”抬出,如有路祭,则灵柩停在“花楼门”外进行祭奠。这样做,说是“能逐邪气,百无禁忌,子孙满堂,大吉大利”。这种客家民俗一直盛行到一九四九年。 作者:邓文钦 来源:《赣南客家》




             杨仙岭由来
相传很久以前,虔州贡江上行二十华里的地方有座大山,名叫石船山,山顶有条石船,千年修炼成精,船精在张天师家讨骗了一把扫帚作船舵也作为通行凭证,这条船精要离开此山,必须涨到淹没虔州的洪水方能航行。此事被道教第一传人杨救贫得知,他启奏玉帝后,便派雷神下界,五雷轰顶把船精劈成两半。贡江两岸的万民百姓和虔州城幸免了这场灾难,为了纪念这位拯救万民的杨大仙,众百姓把石般山改名为杨仙岭,并在山中建起一座杨仙庙,天天有人烧香供奉,好不热闹。
话说杨仙岭有个义源洞,居住着许多村民,土地本来就不多,雷劈石船精时,所有良田又飞来满田满段的石头,当时石头落在田中,象火球一样在田里烧了三天三夜,害得种田人种什么丢什么,村民无法谋生,许多人远走他乡另谋生路,热热闹闹的村庄,变得荒凉冷落,仅留下钟勤老大爷和其它三四户人家。钟勤老大爷是个硬汉,虽然田里颗粒无收,吃野菜树根仍呆在村里,每天带着妻室儿女在田里捡石不止。有一天,杨救贫路过此地,看见山上香烟缭绕,好不热闹,山下炊烟断续,好不荒凉。他收住云头,降落下来,变成一个老叟,走来向钟大爷向道:“请问老大爷,山上香烟缭绕为了何事?”钟大爷道:“你老有所不知,上界神仙杨救贫炸了石船精,拯救了虔州府和子民百姓,为了感谢杨大仙的恩典,在山上建庙供奉,所以这般热闹!”杨救贫听了乐得自在,又问道:“这个村庄为何这么荒凉呢?”钟大爷答道:“杨大仙调动雷神炸石船精时,掉落田里的石头,到处都是,石头似火球,在田里燃烧了很久,这些土地,五谷都难种,有些人被饿死,有些人逃荒了!”杨救贫问道:“你为何不走呢?”钟大爷坚毅地答道:“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祖宗创下的一份产业,我怎么能丢下不管呢?灾难是暂时的,劳动是永久的,我们都有一双手,五谷可以种出来的!”他这种热爱家乡、勤劳勇敢、坚毅豪迈的秉性,使杨救贫深受感动,并自愧地说道:“这位神仙想得太不周到了!”钟大爷说道:“是呀!雷神劈了石船精,拯救了虔州城及子民百姓,这是杨大仙的大功,可是给这小地方带来了灾难,这是他的小过,功过相比,还是值得敬奉的。”杨救贫听了此话,感慨万千,自问道:“我身为神仙,本来是为民造福,没想到顾此失彼,给这个村庄带来了灾难。”他怀着内疚的心情,向老农告辞而去。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念动咒语,运用法力,向田中吹了一口仙气,田里石头随风飞上山去。他又在山顶石船下划了一条沟,一道溪流顺沟而下,使这个村庄永不遭旱灾。
义源洞的水土突然巨变,钟勤老汉把山上一种野蕃薯引种在田里,秋收时获得秋收。这蕃薯又甜又香,非常爽口,象雪梨一样,便取名为“雪薯”。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发现义源洞的蕃薯,桃源洞的荸荠,杨屋洞的茶油,实属名产,便纳入贡品,每年都要进贡皇宫。从此,赣县“三洞”便远扬天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大同周易网    吉ICP备09008463号-1

GMT+8, 2024-5-4 21:53 , Processed in 0.0896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