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同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2685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11#
发表于 2010-10-26 10:44:29 |只看该作者
中华神龙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zhuān xū)乘龙至四海”、“帝喾(ku)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jiāo)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虬(qiu),无角的叫螭(chī)。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85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12#
发表于 2010-10-26 10:58:22 |只看该作者
龙的分类
  有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无角的叫螭(chi)龙,有角的叫虬(qiu)(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蛟龙、螭龙、虬、应龙,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   《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按爪分类
未命名1.jpg
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
未命名2.jpg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 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未命名.jpg
中国龙并非一开始就有五爪,而是从三爪、四爪到五爪发展过来的。
中国历史上龙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一、夔龙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以商周夔龙为代表。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巨蜥,一鸷(凤)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鸷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龙夔螭夔风并逢,产生六种以夔龙为主的并逢夔龙夔螭夔风徽识,表示同为祖先。西周继续沿用,并将夔龙夔螭综合为一种新形态,此时一鸷足,多为弯月形二爪。
  二、应龙期
  应龙的概念很早,最早见于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足多为三趾。

   三、黄龙期
  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于明清。宋,辽、金、元多为三趾,明清多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
  四、回归期
  清以后的现当代。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所以可以按人们的喜好绘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当然,历史上五爪龙有过特殊的地位,故人们普遍还是偏爱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时与中国频繁往来。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龙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从中国引进三爪的龙。在中国出现四爪龙后,已经开始闭关锁国,与日本断了往来。而韩国古时候叫做高丽,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当中国统治者开始用五爪龙图案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让属国和自己平起平坐,于是韩国的龙就只能是四爪了。归根到底,日韩的龙反应的正是中国龙的发展演变过程。

按职能分类  天龙、神龙、地龙、伏龙 《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有四种龙:一天龙,守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龙,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龙,守 王大福人藏者。”

按出生形式分类  分为胎卵湿化四类。《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龙有胎卵溼化四种。”
其他分类
  (huǐ):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无角曰虬,有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
  人们常说“蛟龙”,其实“蛟”与“龙”是1种传说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龄时的称呼:小时为“蛟”,大了成“龙”。虽然都有强大的力量,却一正一邪,有本质不同。蛟龙有两种原型:一种是短吻鳄,英文名叫Alligator。现在世界仅存为数不多的几种,如中国的扬子鳄; 另一种是咸水鳄,学名湾鳄,唐朝韩愈写过一篇祭鳄鱼文,就是为了赶走当时在广东潮州一带为害百姓的湾鳄。现在此种鳄是现存鳄类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达七米。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苍龙:   ①龙名。《楚辞·惜誓》:“苍龙蚴虬于左骖,白虎骋而为右騑。”   ②马名。《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乘鸾辂,驾苍龙。”注:“马八尺以上为龙。”   ③黄道东方七宿总称,即青龙。《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传:“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   ④指太岁星。古代术数家以太岁所在为凶方,故亦指凶恶的人。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   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贵人们在活动。 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龙生九子
  龙长子,名赑屃(bi xi),样子像龟,善于背负重物,还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石碑。
   龙次子,名螭(chī)吻,喜欢登高望远,能喷浪降雨,因而它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用以防火。
  龙之三子,名蒲牢,爱吼叫,喜爱音乐,因而它常被用来装饰大钟,做钟顶的钟扭。     龙之四子,名狴犴(bi an),样子像老虎,是威力的象征,因此把它装饰在监狱的大门上,用来威吓罪犯。
  龙之五子,名饕餮(tāo tie),生性贪吃,所以人们把它装饰在食物的器皿上。      龙之六子,名蚆嗄(bā xia),平日最喜水,所以它大都被装饰在桥头处,桥洞和桥栏等处。
  龙之七子,名睚眦(ya zi),传说中它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所以它被装饰在刀剑的柄上。
  龙之八子,名金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它一般被装饰在香炉。
  龙之九子,名椒图(jiāotu)样子像螺蛙,善于封闭和保护自己,因此人们把它装饰在大门上,用来守门。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老大囚牛(qiuniu)   老二睚眦(yazi)   老三嘲风(chaofēng)   老四蒲牢(pulao)   老五狻猊(suānni)   老六赑屃(bixi)   老七狴犴(bi’an)   老八负屃(fuxi)   老九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说法为:   老大赑屃(bixi)   老二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ulao)   老四狴犴(bi’an)   老五饕餮(tāotie)   老六霸下(bāxia)   老七睚眦(yazi)   老八狻猊(suānni)   老九椒图(jiāotu)   有的说法还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   传说中,龙性淫。与牛交合,生麒麟。与鲲交合,生蛟。

  详见龙生九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85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13#
发表于 2010-10-26 11:34:18 |只看该作者
宗教与龙

  中国的龙王信仰是随着佛教的兴起而产生的,但是又与印度佛教中的龙王有很大差异。可以说中国的龙王是佛教道教杂糅的产物。道教引进佛教龙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龙王体系,称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具体例子:   1.《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   2.《西游记》中的四海龙王(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   3.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4.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5.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由于龙为司水之神,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塘井均有龙王,职司该地水旱丰歉。于是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成为中国龙崇拜的重要一部分。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集巫术、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及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于一身,并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一门宗教。早期的道学家已经意识到龙来自于蛇。《黄白篇》有:"蛇之成龙,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缘由,皆自然之感致。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逐小形成 办有教理、教义、教规的一种人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与龙崇拜有不解之缘。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洲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其业,均称"天师",并传达室说与龙有缘。传说第三代天师名鲁,传说他有十个儿子,号"张氏十龙"。另有一则传说称:张鲁的女儿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雾绕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耻,便自杀身亡。死前留下遗言,务必剖尸看腹中为何物。结果,腹中有两条双胞胎小龙,婢女把它们放进汉水。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说成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传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   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龙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道教的三轿主要是作为其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张光直先生认为:"濮阳第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轿的艺术形象。"他把蚌壳龙、虎、鹿与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轿相联系,认为二者有渊源关系。   传说有法力道行的天师、真君还能召龙、驱龙。《酉阳杂俎。怪术》称:在一个名叫云安的地主,江边有十五里险滩,舟楫若不靠人拉纤,无法通过。瘦代天师翟干佑念商旅之劳,结坛作法,召来群龙,共14条,均化作老人。翟天师让它们夷平险滩,以利舟行,群龙领命而去。一夜之间,风雷震击,十四里险滩都变成平潭,惟独剩一里依旧如故。翟天师一看便知是一条龙昨日未到,于是再次登坛作法,严敕神吏召它前来。三日之后,方有一女女子来到,原来是一条雌龙。好申辩说:乘船过这条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贾,给他们拉纤的,都是云安的贫穷百姓,他们一向靠拉纤过活。倘若险滩没了,舟船通行无阻,他们靠什么吃穿呢?宁可要险滩以赡纤夫,不愿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师听后连连点头,于是又召诸龙一切恢复原样。

佛教
  在佛经中,龙王Nāgarāja 名目繁多,如《妙法莲华经》称:龙王有八,一为难陀龙王,二为跋难陀龙王,三为娑伽罗龙王,四为和修吉龙王,五为德义迦龙王,六为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为摩那斯龙王,八为伏钵罗龙王。   龙和佛教的关系目前在学术界还有争议,一说中国的“龙王”崇拜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的。理由是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龙王信仰遍及中土。   另一种说法则是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成为“龙王”。随着佛教的东传,龙王崇拜又随之回传至中国。其理由有七:   其一,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源远流长,据有条有理发掘,最早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其次是举世瞩目的河南西水坡的蚌壳龙。 第三是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的用卵石摆塑的一条巨龙。第四是众所周知的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等。这些都充分证明龙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国便十分普遍,同时也证明龙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   其二,据目前所见印度龙的最早考古资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壁画《龙王及其家族》,和纪元前后的《龙族向菩提树礼拜》,晚于中国的辽宁查海石块龙约五千年。   其三,在文字记载方面,据目前所知的史料来看,印度有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是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的《智度论》,这一记载距今仅1800年左右。而中国有关龙的记载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龙”字以及崇拜龙的一些记载 ,这说明在3500年前中国的龙崇拜已十分普遍。   其四,中国龙文化自形成之后,不仅在国内迅速传播,而且很快传到国外。印度佛教中的龙当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传播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经中国西南地区传入。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传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区;在秦汉早期中国西南地区就和印度之间有了频繁的商品贸易。因此中国的龙崇拜经由这条途径传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龙文化传播的另一条路线是西域丝绸之路。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与西域有接触,传说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达葱岭以东地方。商灭夏之后,夏部落有一部分人徙往西北地区,到达甘肃等地之后,继续向西迁徙,进入西域的焉耆国。后来,这些迁入焉耆国的龙氏族部落至晋代时成为该国的统治者,并以"龙"为姓。他们把自己的龙文化带入西域是肯定无疑的。   其五,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古印度的梵文中本没有“龙”的专用词,“龙”是和“蛇”合用一个词来表示的。在古印度神话中,雷电是骑白象的大神因陀罗手持雷凿造成的。中国龙传入印度之后,龙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罗,成为风雨雷电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蛇”的词又来表示“龙”了。   其六,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龙的传说约有20则,其中西域五则,北印度五则,中印度十则,而南印度一则也没有。从内容来年,龟兹、于阗的龙传说与中国古代的龙传说很相似,有乘龙及龙与妇女交合而生龙种的传达室说,而与佛教毫无关系。而《大唐西域记》中关于葱岭以南、邻近印度的龙神话传说,其内容则与佛教中的人物有关。这也可说明西域是中国龙文化传入印度的一条路线。   其七,中国原始的龙,具有较多的蛇形象和属性,印度龙也一样,与蛇有密切的关系。在佛教的绘画雕刻艺术中,龙王的头部后面一般都有一个展开的有三五个或七个头状物的眼镜蛇冠子。另外,佛经还常有“毒龙形状如蛇”的说法,也说明印度龙具有蛇的属性。   佛教中的龙与中国龙也存在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中国龙与印度龙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在中国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特别是龙崇拜与政治结合起来之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而印度龙则是一般的神灵,如佛经中的天龙八部之“龙”,不过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无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印度的动物崇拜中,金翅鸟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龙经常是金翅鸟的猎物。在佛典中,龙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鸟。传说金翅鸟每天以龙为食,一天需要一条大龙王,五百条小龙。这说明龙的地位远在金翅鸟之下,而中国则相反 ,龙的地位远在凤鸟之上。   其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能够升天入地,沟通天人;能为神仙乘驭,来往于天地之间。如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帝喾、启亦乘龙往来。而印度佛教中的龙则没有这种神性。大神乘骑的是金翅鸟,如古印度人的天神毗湿奴常骑在金翅鸟上飞行。佛教中的文殊菩萨乘的是狮子或坐白莲台;普贤菩萨乘的是六牙白象或坐青莲台。   其三,在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传入之前,中国的龙没有地域性,龙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受到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龙的形象基本上也相同的,只有颜色的区别,分为青、赤、白、黑、黄五种。印度人虽然封龙为“王”,给龙造“宫”,但印度龙的地方神特性较明显,龙王的种类繁多,各水域都有龙王、龙宫,说明龙只不过是某一水域的主宰神。   其四,在印度,龙王是佛的信徒、供养者或守护神,而中国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响,龙王信仰也发生了种种变化。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为玉皇大帝的部下;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传说强调仁、信、义,强调夫妇、弟兄、父女之情,并有善恶之分。此外,中原各地的龙王一般有姓、名和封号,这也是中国特有的。   从以上差异来看,龙文化传入印度在秦汉之前,因为龙在秦汉开始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在此之前,龙的主神性是主宰雨水,而印度的龙王也一样,主宰大海、湖泊和水潭等水域。龙崇拜传入印度之后,经过再创造,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龙文化。   同时印度佛教艺术的传入,对中国龙形像也有较大的影响。从汉晋到唐宋时期,龙的形像在演变过程中,明显地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如敦煌北魏壁画上的龙,其动态是在奔腾,却给人以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这种造型显然来源于同时代佛教中的飞天。印度佛教中的狮子对中国龙形像的演变影响也很大,唐宋时期的龙吸收狮子的形像。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江西江宁南唐要升墓中壁画上的龙,不但头部像狮子,就连整个身体也有点近似于狮子。龙吸收狮子形像,主要是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85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14#
发表于 2010-10-26 11:34:53 |只看该作者
龙珠由来
  1.珍珠。我们知道水中的某些软体动物会在贝壳内形成的圆形颗粒,因其有亮丽的光泽而被人们所喜爱,因而被称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珠来,作为水族之长的龙,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枣这该是龙珠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思路。   2. 来自于龙起源于鳄鱼、蛇类的说法。既然鳄类和蛇类是卵生的,古人可能把鳄卵蛇卵当作一种“珠”。如果龙的形象来自于鳄和蛇之类的爬行类两栖类动物,那么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就是龙戏“卵”,表现了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表达了古人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民间“吞珠化龙”的传说为这个看法提供了注脚:某少年割草(也有人说打水)得一宝珠,此珠放到米缸涨米,放到钱柜生钱。某财主知道后,带人来抢珠。少年情急中将珠放到口里,却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饮,缸水喝干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着喝着,头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变长出鳞枣化为龙了。这样的传说广泛地流传于四川、浙江、广东等地,从中透示出“珠”的珍贵,以及珠和龙生命相依的关系。   3. 太阳。龙戏珠图案,尤其是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为火球跃出海面。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太阳升起在海平面的场景,因此“火球出海”可以理解为“太阳出海了”。古人眼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则是代表东方的神物。这样看来,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意思了。该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   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4. 龙珠来自佛教中的宝珠。在佛教中,有一种宝珠叫摩尼珠,又称如意珠。龙戏珠的形象是佛教东传以后才出现的,在唐宋以前对称的双龙之间夹持的往往是玉璧或者钱币图案。我国唐宋以后,龙戏珠的出现,当与佛教有着渊源关系。   5.《龙珠》在日本动画片当中也有应用。龙珠讲诉的是世界中有七颗名为“龙珠”的物件,每颗龙珠各自有一至七颗不等的五角星标记并散布于世界各地。只要集齐七颗龙珠就可以呼唤出神龙,向神龙许愿便可以达成任何愿望,而龙珠在神龙实现愿望后便会自动飞散……并且变成石头,一年后便可再次实现愿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85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15#
发表于 2010-10-26 11:40:58 |只看该作者
龙文化

本质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在中国,龙为神话中的神异动物,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民族的象征和王室的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朱雀)、麒麟、龟(玄武)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中国原龙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但本质与主流却不能简单归结为原始图腾文化。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文化涵义--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的龙都与原始图腾有重大差异,因而表现出以下本质特征:   1.源于图腾,超越图腾   中国的龙文化在现代中国绝非仅仅存在个别遗迹,而是依然保持强大生机,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素,中国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不能起到历史上的那种主导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2.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   图腾文化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而中国的龙,最初形态的原龙,即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是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期,中华文明时代的起源期,后来是中华文明中国的龙,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种原型,但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现有实物,而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文化符号。时代的形成期。

内涵
  中国的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观念:   第一层,龙的观念 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第二层,龙的理念 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   第三层,龙的精神 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未命名.jpg

龙的精神
  龙的足,为九州列土封疆, 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 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 龙的骨,为中国铸造脊梁! 滔滔黄河,滚滚长江, 是龙的血脉潺潺流淌; 夏商周汉,魏晋隋唐, 是龙的翅膀振振翱翔。 五湖四海,三山五岳, 百万里方圆锦绣一方; 元明清后,建共和国, 五千年上下源远流长…… 悠久的文明,令人神往, 美丽的传说,凄婉感伤, 不朽的精神,深沉悲壮, 不败的斗志,奋发激昂! 盘古开天,女娲孕养, 龙的传人代代成长, 后羿射日,夸父逐阳, 龙的子孙世世流芳! 八百里长城,阻不住孟姜, 阻不住那百转柔肠, 三千尺天河,隔不断牛郎, 隔不断那万仞刚强! 动人的故事,源于质朴善良, 善良的民族,无愧礼仪之邦, 民族的传统,皆为温良俭让, 民族的性格,向来无畏刀枪! 龙的故乡,龙的精神万众传扬, 龙的精神,龙的儿女熔铸身上-- 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哪怕是十万里远航,谁也不会忘记我们的祖上炎黄! 晨风飒爽,夜雨潇湘, 精心雕琢着龙的模样, 冬雪融融,春雷朗朗, 龙的气度照进人间万象! 历尽了无数雨雪风霜, 不断谱写着沁人篇章, 巨龙昂首于新的曙光, 世纪的钟声也为之敲响!

诗词
  《黑潭龙》【唐】白居易   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潭上驾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   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盆冷。   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   不知龙神享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   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   《龙移》【唐】韩愈   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   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   《龙》【唐】李峤   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骊龙》【唐】无名氏   有美为鳞族,潜蟠得所从。标奇初韫宝,表智即称龙。   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奋髯云乍起,矫首浪还冲。   荀氏传高誉,庄生冀绝踪。仍知流泪在,何幸此相逢。   《龙潭》【唐】韦庄   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   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   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咏龙》【唐】《传奇·萧旷》   亦知清戒守仙规,燕血尘埃岂嗜宜。   自许身躯脱梭木,淹从螭蛟困拳池。   为虚化实是何日,弃甲成林会有时。   已笑痴儿执凡铁,驱云驾雾奈何之。   《咏龙诗》【金】完颜亮   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和。   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   《龙挂》【宋】陆游   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声势雄。   黑云崔嵬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霹雳迸火射地红。   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曳天东。   壮哉雨点车轴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   未言为人作年丰,伟观一洗芥蒂胸。   《龙溪》 【宋】欧阳修   潺潺出乱峰,演漾绿萝风。   浅濑寒难涉,危槎路不通。   朝云起潭侧,飞雨◇江中。   更欲寻源去,山深不可穷。

成语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来龙去脉】喻事情的全部过程。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活龙活现】形容绘画、雕刻或文字的叙述,极为逼真。   【乘龙快婿】形容一个令人满意的好女婿。   【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大器。   【画龙点睛】喻作画在重要处添上一笔使作品更加深动。   【蛟龙得水】喻人材得到赏识重用。   【群龙无首】喻群众失去了领袖。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的爱好它;引申为浮华不实。   【龙生九子】古代传说龙生的九条小龙,外貌性情皆有所不同。比喻人各有所好,不全然相同。   【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龙争虎斗】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   【龙肝凤髓】比喻珍美之菜肴。   【龙飞凤舞】形容气势奔放雄壮。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龙蛇杂处】喻各种好坏不同的人,混杂居处在一起。   【龙凤呈祥】富贵吉祥的征兆,多用于结婚证书或喜帖上。   【龙潭虎穴】喻险要的地方。   【龙蟠虎踞】形容形势雄壮险要的地方。   【龙行虎步】指威仪庄重,非普通人,多用以形容帝王。   【龙骧虎步】比喻威武轩昂的气概。   【龙腾虎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龙骧虎视】形容规模宏远。   【攀龙附凤】喻巴结、投靠有权贵的人向上钻营。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比喻英雄末路,或无用武之地。

聊斋志异记载  在聊斋志异中,有二篇文章《龙》。   其一:   博邑有乡民王茂才,早赴田,田畔拾一小儿,四五岁,貌丰美而言笑巧妙。归家子之,灵通非常。至四五年后,有一僧至其家,儿见之惊避无踪。僧告乡民曰:“此儿乃华山池中五百小龙之一,窃逃于此。”遂出一钵,注水其中,宛一小白蛇游衍于内,袖钵而去。   其二:   北直界有堕龙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绅家。其户仅可容躯,塞而入。家人尽奔。登楼哗噪,铳炮轰然。龙乃出。门外停贮潦水,浅不盈尺。龙入,转侧其中,身尽泥涂,极力腾跃,尺余辄堕。泥蟠三日,蝇集鳞甲。忽大雨,乃霹雳孥空而去。   房生与友人登牛山,入寺游瞩。忽椽间一黄砖堕,上盘一小蛇,细裁如蚓。忽旋一周如指,又一周已如带。共惊,知为龙,群趋而下。方至山半,闻寺中霹雳一声,天上黑云如盖,一巨龙夭矫其中,移时而没。   章丘小相公庄,有民妇适野,值大风,尘沙扑面。觉一目眯,入含麦芒,揉之吹之,迄不愈。启脸而审视之,睛固无恙,但有赤线蜿蜒于肉分。或曰:“此蛰龙也。”妇犹惧待死。积三月余,天暴雨,忽巨霆一声,裂眦(音:子)而去,妇无少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大同周易网    吉ICP备09008463号-1

GMT+8, 2024-5-2 14:53 , Processed in 0.16682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