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同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轮圣王阿育王

[复制链接]

14

主题

0

好友

223

积分

版主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版主 中级会员

1#
发表于 2012-7-22 20:10:11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17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2#
发表于 2012-7-22 17:00: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佛陀涅槃百年后,印度摩竭陀国王宫诞生一位转轮王,由于王后临盆时无忧无恼,所以为婴儿命名阿输迦,意为「无忧」,中译「阿育」。阿育王早年为稳固政权,不惜一切铲除异己,因此有「暴虐阿育」的外号。所幸经由佛法力量的摄受,阿育王痛改前非,成为千古难得的护法仁王,人民欣见国王由暴转慈,遂改尊他「法阿育」。为了兴隆佛法,阿育王在四边城门设置药品仓库,施药与僧众、百姓,免费的医疗设施使印度免除了贫病的威胁。此外,阿育王每日各以一千钱供养塔像、上座比丘,各以一万钱供养僧众,添置药品,甚至栽植路树,遍凿水井,以便行人消暑休憩之用,凡此种种德政,均详载于摩崖法敕中。虽然只有三十余年的治世,阿育王时代的孔雀王朝却是印度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为今日留下佛法治国的最佳典范。

◆如愿登基 整肃朝臣
阿育王子诞生时,容貌远逊于丰颜俊容的父王,加上幼时性情暴躁易怒,凡事刚愎自负,有时甚至与父王争执,较之沈静温雅,事事以父王马首是瞻的修师摩王子自然不如。因此,父王偏爱修师摩王子,且多次企图取消阿育王子继承王位的资格,但是都未奏效。
一回,怛叉尸罗国预谋叛变,国王命阿育王子前往征服该国,但却不给任何武器及战车。国王盘算阿育王子徒手空刃之下,非死即伤,如此便可名正言顺将王位传给钟爱之子修师摩。不料事与愿违,阿育王子自信、坚毅的态度,及其高贵的领袖气质,竟赢得当地民心,不费一兵一卒轻易收复该国,大臣们也见机推荐,以为阿育王子智勇双全,确是继承国祚的最佳人选。
频头娑罗王本已宿疾缠身,见大臣们拥护阿育王子,不久便悒郁而终。阿育王子顺理成章接掌王位,命罗提掘多为第一辅相,成为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
阿育王谨记先祖苦心创建的大帝国绝不能毁在自己手中,因而对于恃权而骄的大臣及阴谋颠覆王朝的乱党,一律处以极刑。登基以来,约有五百名大臣遇害,甚至连怀有异心的后宫妃嫔也无一幸免。在此雷厉风行的整肃行动中,计有数千人受戮,「暴虐阿育」的称号,从此不胫而走。

◆羯陵迦役 血腥教训
孔雀王朝兵力雄厚,领土广袤,由建国始祖旃陀罗笈多奠定江山至今,国力已臻鼎盛。然而未能将印度东南方独立王国羯陵加纳入版图,始终令阿育王感到遗憾,为了统一整个印度,他在即位第九年发动战争。
这场战役,双方都以破釜沈舟的决心应战。为了这块土地,两军厮杀,烽火所至,虏杀无数,军民死伤惨重,战场上数十万青年血流成渠,尸横遍野,少数幸得生还的战士,带著残缺肢体,哀伤地回到家乡,家园却已残破湮灭。
一回,战事告急,阿育王巡视战区,看见一名男孩神情木然,呆坐在一堆死尸中,无视于周遭的炮火,他不解地问男孩,何独不惧被敌人所杀?男孩淡漠地说,自己的父亲、叔伯们都已战死,母亲也因病无人照顾而亡,自己还怕什么呢?男孩空洞的眼神,使胜利的阿育王跌入愧疚的深渊。
为了孔雀王朝的威望,发动战争的结果,竟是数不尽的家园成了断垣残壁,多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满目疮痍的景象,正无言地讽刺著阿育王的胜利。他深切自责、悔恨,一时的好大喜功,造成百万生灵涂炭,想起自己曾归信佛教,当下决定,痛改前非,并藉佛法的力量忏除罪孽,以佛教正法统治印度,带给全民真正的幸福。

◆法王阿育 广修供养
阿育王对佛法生起信心后,请教上座法师,得知佛陀的教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便集合八个地方的佛陀舍利,分置在八万四千宝箧中,命大臣至所统领的八万四千城镇,各于交通要道兴建一塔寺,塔中安奉佛陀舍利,以八万四千塔供养八万四千法。
三年间,所有的塔寺都已竣工。阿育王命大臣鸣鼓宣诏,七日之后将作大供养布施,国中一切人民应受八戒,洁身净心。
当日应供的比丘僧凡十八万、比丘尼九万六千、罗汉一万。阿育王见万人空巷的场面,满心欢喜,不禁问起大德目犍连子帝须,如此布施,功德如何?目犍连子帝须表示如此布施虽属旷古绝今,但论起真正的布施,这样的功德并不算最大。
「什么样的布施功德最大?」
「不论贫富而愿令亲生子女出家修道,这样的功德才是超越一切的布施。」
阿育王想起亲王毘多输柯早先因自己的引导,离开外道,献身僧团,未来王位理应由长子摩哂陀承继,但不知摩哂陀是否想成为一国之君,抑或担当如来家业?不意,摩哂陀仰慕目犍连子帝须的智能风采已有多时,欢喜提出出家的意愿,而一旁的王女僧迦蜜多也表示自己出家的愿望。
眼见自己珍爱的一双儿女争相出家,内心虽依依不舍,但有敬重的尊者为其依止师父,阿育王心中无限的欢喜骄傲,当下即把儿女托付给尊者。后来摩哂陀、僧迦蜜多大弘教法,为阿育王的仁政带来更多的盛誉。

◆礼敬僧宝 无分长幼
阿育王虔信佛教,恭敬僧众,但对于「礼敬沙弥」却不以为然。一日,阿育王见到一位七岁沙弥,外貌端严威仪,就带著沙弥到无人处顶礼,并且叮咛小沙弥,切莫告诉他人,阿育王曾向他顶礼。沙弥答应,身体却陡然变小,在钵沿内外上下跳跃,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沙弥恢复原状后,也请阿育王切莫告诉别人刚才发生的事。阿育王闻言,惭愧万分,从此再也不敢轻视任何一位沙弥。
对于阿育王见到僧伽不分长幼皆予作礼的态度,部份大臣深表反对,认为有失堂堂国君的威仪。阿育王则藉机教育群臣,下令大臣们各自拿取动物的头到市场贩售,由其中反对最力的耶舍大臣携一死刑犯的头充作「阿育王的头」兜售。结果,动物的头纷纷售出,只有耶舍大臣手中的人头无法卖出,因为百姓们听到「阿育王的头」时,惟恐惹祸上身而纷纷走避。此时阿育王问耶舍大臣:「我的头不尊贵吗?」耶舍说阿育王的头至为尊贵,只是按人之常情,死人的头,人人避之唯恐不及,遑论出价买回。阿育王趁机点醒耶舍:「既然所有人头死后均属卑贱,我也不例外,为何要阻止我向人顶礼呢?」大臣们无言以对,从此效仿阿育王,向佛法僧三宝恭敬行礼。

◆重整僧团 法鼓远振
阿育王崇奉佛教,对于导人为善的异教也予以尊重维护。但由于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百姓也发心护持,外道梵志贪图利养之辈便寄生于佛教僧团中,既不遵循佛法律仪,又以邪说误导百姓,沙门比丘不愿与之自恣布萨,以致展转七载都不得说戒。
阿育王眼见教团内部分裂日趋严重,便下定决心重整僧团。首先向目犍连子帝须请教僧事,共同研商对策,随后集合所有比丘,逐一询问佛法的真义,以此方法区分沙门与外道。于是,共筛拣出六万外道沙门,此后僧团才渐渐恢复往日的清净。
在阿育王的护持下,从僧团中遴选千位精通三藏的比丘,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于摩竭陀国华氏城进行第三次结集,内容以经、律、论为主,将当时各部派对佛法的诠释统筹汇整,目犍连子帝须并作《论事》,对当时各种外道异端邪说加以批驳,论决正义。这次的结集,使佛教教团更为巩固;教典统一后,也杜绝邪命外道披佛法外衣蒙混的机会,对于日后第四次结集有着重要的影响。
经典结集后,奉阿育王之谕,目犍连子帝须开始派遣传教师到国外弘法,其中包括摩哂陀及僧迦蜜多前往锡兰,为佛教弘传于锡兰的先声,也使锡兰成为南方上座部的发祥地,僧迦蜜多并于锡兰创立第一个比丘尼教团。此外,派遣摩诃昙无德至孟买,摩诃勒弃多至阿富汗以西,末阐提至克什米尔,摩诃提婆至南印的卖索尔,勒弃多至南印,昙无德至苏库尔以北,末示摩及迦叶波等至尼泊尔,须那迦与郁多罗至缅甸等。其后又陆续派遣更多传教师至九处边地,其范围北起尼泊尔,南到锡兰,西起巴克多利亚,东到缅甸。此一庞大的传教特使团,以印度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方扩散,所到之处除了宣扬佛法教义,对于佛教美术的发展,更具深远的影响。
其中摩哂陀备受锡兰人的爱戴与感恩,佛教成为锡兰的国教,历代王朝均以佛教立国,人人尊称「阿罗汉摩哂陀」为其佛教始祖。当初由摩哂陀从佛陀金刚座前移植的菩提树,至今仍枝叶繁茂,为锡兰的国宝之一。其它如克什米尔、尼泊尔及缅甸,今日仍为佛教国家;孟买、阿富汗各地亦有许多佛教徒,佛教史迹流传至今。
今日佛教得以发展成世界最大的宗教,佛教艺术得以深刻影响著人们,均与此次传教有关,阿育王派遣传教师,可谓佛教国际化的先觉者。

◆摩崖法敕 人间佛教
佛化政治为阿育王治世的理想,除了结集法藏,派遣传教师至各地外,更希望能将信念付诸文字,留传后代,成为实践的依据。因此,便积极着手撰刻法敕的工作。
阿育王即位第十二年,以各地方言刻成的「摩崖法敕」无计其数。目前可考的共计十四章,内容平易通俗,旨在教导百姓如何实践人间佛教。例如阿育王教导百姓不杀生,规定在国家领土以内,不许屠杀任何生物作为祭祀的牺牲品,或当作宴会的用料。其次,规定全国各级官员应每五年巡行一次,教导百姓顺从父母,布施朋友、亲族和婆罗门、沙门,不屠杀生物,节欲和储蓄等善行。
阿育王并于灌顶十四年设「佛法官员」,负责树立并宣扬佛法,专心做佛教信徒们的福利事业。此外,为了快速解决民众的问题,更有明文规定,无论何时何地,凡有关于佛法及百姓的政务,上奏官员均得随时随地奏明阿育王。法敕中充满了阿育王对百姓的照顾,他认为国王受一切众生之恩,因此应以施行仁政回报大众,此种仁民爱物的胸怀,在君主专政时代,诚属先进的民主思想。至今,这些法敕及石柱仍可见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买疏尔北部、阿瓦尔半岛等地。除了提供人间佛教的最佳典范,敕文中所显示的年代,更有利于研究印度及佛教的历史。

◆最后布施 亘古垂青
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对佛教的护持功德早已凌驾佛世之须达长者,然而须达长者曾布施百亿金,阿育王虽然有心效法,却只达到九十六亿金,此事始终令阿育王耿耿于怀,即使卧病在床,亦挂念不已。一日,他告诉辅臣罗提掘多后,罗提掘多建议可用库藏财宝,但当时的王储贰摩提接受佞臣谗言,拒绝阿育王支用任何钱财。于是阿育王命人将自己进餐所用的金质餐具送至阿育王寺,贰摩提知悉后,为王改换银质餐具,阿育王依旧布施,到后来换成铜器、铁器、瓦器,甚至连器皿都省略,只给半个菴摩罗果,阿育王虽然痛心,但仍请大臣们拿到阿育王寺布施。临终前,阿育王问罗提掘多:“谁是国王?”
“是您统领天下,位居人王。”罗提掘多回答道。
阿育王点点头,遣人拿纸笔写下:“我今日以大地、大海普施一切僧众。”然后盖上官印,舍报西归。
王储贰摩提急于登基,为辅臣罗提掘多所阻,他表示所有国土已被阿育王布施僧众,若欲赎回,须四亿金易之。贰摩提虽不情愿,仍旧拿出四亿金,使阿育王布施百亿金的心愿终于完成。
早年阿育王虽穷兵黩武,但皈信佛教后,欲倾尽所有护持三宝,以佛法治理国家。百年来,佛教分布的地区不出恒河流域,到了阿育王时代,却如风吹草偃,扩及全印度,由于阿育王的卫教护法,遂使今日佛教的发展成为世界四大宗教之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大同周易网    吉ICP备09008463号-1

GMT+8, 2024-5-2 13:53 , Processed in 0.08271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