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同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净空法师讲坛经5

[复制链接]

146

主题

0

好友

574

积分

版主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版主 中级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7 20:28: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是定慧平等’。这一句是教导我们如何学定慧等学;换句话说,定慧等学的最初方便是心口俱善。内心和我们的外表要一致,不能口里说的是一桩,心里想的是另一桩,那就不是禅定。心里想的、口里说的、身体所行的,完全是一样,这就叫定慧等学。这桩事情是要我们自己去悟,自己去修,如果有争执,就是迷惑颠倒。稍有一点争执的心,这就是胜负的烦恼没有断,必然增长四相的执著,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宗旨大意是如此。



第三段:是讲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定慧一体的修行要领,在中国南传禅宗里非常重要,特别重视‘一行’。行就是修行,修什么?修一,就是心、口、身行要一,这就叫三昧。六祖说:‘于一切处所,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者,就叫做一行三昧。’六祖引经来证明他所说是有根据的,《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纲领,若不能把握这个纲领,我们的修学是很难成就的。尤其对于‘一行’,必须要有正确、清晰的了解,而后才有下手之处。



一般所犯的过失,所犯的错误,大师告诉我们,是迷著法相。对于法相认识不清楚,同时又执著,误会了,以为是只要坐在那里不动,盘腿面壁,心中不起念头,这就叫做一行三昧。这是将一行三昧错解了,这种见解,实在说等于无情的众生。一块石头,它摆在那个地方几百年、几千年,它在那里不动,它也不打妄想;换句话说,这块石头就入了禅定?我们要想学佛、修禅定,修到最后就变成一块石头?所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是误解一行三昧,这是障道的因缘。还有一种,譬如神秀大师他们所传的,静坐看心、观静,认为心要是不动不起,这就是禅定。这种观念、这种修行法,在佛教里相当普遍。六祖告诉我们,若我们对于这个方法执迷,到最后不但不能成就禅定,还免不了著魔。这样辗转的相教,当然是错误的;这个错误就大了,不但是自己不能成就,而且误了一些好心学佛之人,岂不是非常可惜!



如何正确修行‘一行三昧’?六祖说:‘但行直心。’直心就是诚心。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在什么境界,总要保持著心地的真诚,同时要空寂,不著一法,心境俱空。道应当要流通,佛祖为我们说‘应用无碍’,如《华严经》所显示,不但理事无碍,而且事事无碍,这是正确的。六祖又告诉我们:‘定慧名是有二,体是一个。’一个就不能住,就不能执著。心如果住法,无论什么法,只要你有执著,只要你心有所住,这就是自己缠缚了自己。《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这都是世尊教诫菩萨的名言。迷人渐渐能契入这个修行方法;觉悟的人,他就顿修,速度就来得快。只要识心达本,知道一切法原无差别,所谓圣凡平等、性相不二。



第四段:禅宗自从世尊传于迦叶后,祖祖相传本来的正教,我们一定要记住、要理解、要依教修行。六祖提出三条大纲:‘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大乘佛法三大纲领。能把握纲领,依照这个纲领去修学,决定不会错误。不但参禅如此,纵然是研教、念佛、持戒、修密也不离这三大纲领。离开这三大纲领,就不是佛法。



第一纲领是‘无念为宗’。何谓‘无念为宗’?六祖说:‘于念离念。’这句话不太好懂。我们通常讲‘离念’,离念一定是无念,无念就没有念了。‘无念’没有念,不是禅宗讲的无念,禅宗讲的是‘念而无念’。可见,他是有念,有念而不执著,知道念的体相,这是离念。在相上讲,他见闻觉知,六根照见六尘所起的作用,不染六尘境界,也不会因六尘境界而生起妄心。这个妄心,是唯识讲的‘心法’与‘心所法’。说得再粗显一点,就是不起心;八心王与五十一心所都不相应,这就是不在境界中生心。



‘无’,是无任何的事情,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凡夫心里面总有事,事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心里面没有事,诸位想想:心没有事,身当然没有事,境界也没有事,所以才能得到一切清净。还有一个意思是‘无二相’,以清净心观察世出世间,无非清净,正是佛在大经所讲:‘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现前时就是无二相,万法平等一如,我们在《华严》、《法华》都体会到这样的境界。这是佛与大菩萨的真实境界,必须要到无念才能证得。这个境界中,决定没有尘劳烦恼的念头生起。这是‘无’的意思。‘念’,是真如自性起念;换句话说,就是真如之用。这是说明‘无念’是念而无念,无的是妄念,念的是真念,就是真如起念,真如之用。经上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可见禅宗讲‘无念为宗’,并不是教你什么都不想,什么念头都没有。这是误会!它是教我们无心意识的妄念,存自性真如的正念,无念为宗是如是讲法。



第二纲领是‘无相为体’。无相为体是说‘于相离相’,这才是无相。‘相’,是阿赖耶的本质相,在我们眼前,为我们六根所缘的本质境界。离什么相?离妄相。这个道理在唯识说得非常透彻。在一切相不起妄想、分别,也不起妄念,这就叫‘于相离相’。能做到于相离相,法体就清净,这个时候清净法身现前,正是所谓心清净则身清净,身清净则境界清净,境界清净则国土清净,所谓‘心净则土净’。这对于修净土的同修来说尤其重要,若修净土决定要取得理一心不乱,不懂得这个道理是无法起修。



第三纲领是‘无住为本’。无住,佛在《金刚经》特别强调;而六祖也是在‘无住’大彻大悟。何谓‘无住’?六祖说:‘于诸法上,要学著念念不住。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好了。我们凡夫妄念纷飞,想东想西,想前想后,这是错误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都是讲求‘无住为本’。这三大纲领,是祖祖相传本来正教。



第五段:是讲修学违背了三个纲领,有什么样的过失。第一,违背无念为宗,这是起心动念的过失。六祖说:假如我们一切都不想,一切的念都除尽,实在讲就是修无想定。无想定,果报在无想天,无想天是属于外道天,不是真正的成就。六祖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就是生到无想天,还是大错。其次,这样的人,他对于如来所说之法、祖师所说之法义,并不了解,也不认识;自己错了,犹算罢了,还要劝别人,教导别人,又谤佛经,这个罪过就大了。造这种罪过,他自己还不晓得,这真正是非常的可怜!六祖说:在境界里,如果有念,必定就起邪见、不正确的见解,一切妄念都会从此而生。这是起念的毛病、过失。第二,讲著相的过失。‘诸法实相’是说一切法无相,如果我们在一切法分别执著,这就是取相。无相当中若是取相,还要执著相,这当然是大错,与法性、实相相违背了。第三,讲有住的过失。这是不了解诸法空相,所以他的心时常住在境缘上,于是起惑造业,轮回不已。这是凡夫住相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生死轮回。修行人前念、今念、后念相续不断,依旧是被业报缠缚,他不能见性,不能证得一心。可见,修行人心要是有住,也是错了。



◎教授坐禅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然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却障道也。



这一章经文不长,是本经里面文字最少的,但是很重要。因为坐禅是禅宗的基本修学法,若对于坐禅的理论与事相不能真正了解,则会盲修瞎练。古德说:‘坐禅虽标榜身口意三业不动,然一切处心不动,则语默动静无不是禅。’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世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足迹遍五印度,大经常赞叹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禅定,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若只说盘腿面壁是禅,不是盘腿面壁就不是禅,这决不是祖师门中正确的禅定。所以,在六祖平常教诫中,弟子特别集结法要,告诉我们大师教授坐禅的纲领。经文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解释坐禅’。六祖说:‘此法门中,无障无碍。’这一句是这一章经的总纲,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大乘佛法、一乘佛法确实是无障无碍,正是《华严经》讲的四无碍法界。尤其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真正的禅定;有碍则非禅定。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由此可知,坐禅的‘坐’字,并不是盘腿面壁打坐的‘坐’,而是取这个字的意思;譬如,我们身坐在那里,身就‘不动’。坐禅不是教我们身坐;换句话说,不是教我们身不动,而是教我们心不动,这才是坐禅。心不动是‘坐’,身不动不是‘坐’。‘禅’是什么?见性不动。见性不动,《楞严经》十番显见里说得好,‘显见是心,显见不动’,显见不动就是禅。换句话说,说了一个‘不动’,当然不灭、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超情、离见都包括在这一句的意思里面。这就是真心,这就是佛性。所以,自性不动就是禅,自性清净心就是禅心,就是真正的禅定。这是大师在此地特别教诫我们,我们必须要体认。



这一章题目是‘教授坐禅’,似乎是偏重在禅宗的修学上,实际说来,一切大乘佛法,包括净土法门在内,无不是修学禅定。尤其是《楞严经》,所讲求的是‘楞严大定’,那是上上之禅。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观世音耳根圆通章》是《楞严经》的精华,可见念佛就是修的禅定。因此,教授坐禅这一章的宗旨、方法,是遍及一切大乘所有的法门,我们不要看得太窄小。



第二段:‘解释禅定’。六祖说:‘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面我们能离相,这就是禅。内要是不乱,若见境心不乱者,这是真正的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这是南传顿教对于禅定解释的精义,语言虽然很简单,意境确实是有相当的深度。尤其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够心不乱、心不动,这才是佛祖所谓的禅定。六祖又举《净名经》做证明,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高子遗书》云:‘但自默观吾性本来清净无物,不可自生缠扰’,只要自生缠扰,就是违背了自性清净心。‘吾性本来完全具足,不可自疑亏欠。’实在讲,一切众生与诸佛如来是平等不二,诸佛如来比我们并没有增加一些,我们比诸佛如来也没有缺少什么;法法本来具足,我们要能体认这个事实真相。‘吾性本来荡平正直,不可自作迂曲。’平等正直是本来心,本性本来如是;我们在境界里不平等,行事不正直,这是病,这不是真心里面所有的。所以,不可自作迂曲。‘吾性本来广大无垠,不可自为局促。’这个意思在《楞严经》有详细的说明。‘吾性本来光明照朗,不可自为迷昧。’迷是迷惑,昧是愚昧;迷惑、愚昧也不是我们真心本性原有之物。‘吾性本来易简直截,不可自增造作。’我们要像佛菩萨一样,在日常待人接物之中,要修学‘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如此才能与真性相应,才是真正的禅定现前。



第三段:‘大师教导我们正确的修行方法’。这里面有几句话非常重要。六祖说:‘于念念之中,要自见本性清净’。念念之中,就是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起作用的时候,正如宗门说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是要‘自见本性清净’。特别要注意到的,大师教我们要‘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修就是修正我们的毛病过失。我们念念中不见自性清净,这就是过失;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这就是正确的。这一个大前提非常重要。



六祖说:‘此门坐禅,原本并不执著心,也不执著净,也不是不动。’大师在黄梅东禅寺八个月,每天舂米破柴,可见他不是不动;他在黄梅八个月是修的真定,而我们凡夫肉眼却看不出来。这是修学坐禅重要的纲领。六祖说:‘四威仪中,即行住坐卧,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诸位特别要记住,前面所讲的‘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不是对人,也不是对事。对人、对事则有是非曲直,对自己决定没有是非善恶。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不动,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第四段:教导我们,不明了这桩事的真实相,免不了要发生过失。祖师开导我们:‘心元是妄’,这是讲心意识;‘故无所著’,著就是迷。修行人起心若执著净,‘我现在修的是净土,我现在的身心很清净’,你自己妄立一个清净相,这样就不清净,就将我们的自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146

主题

0

好友

574

积分

版主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版主 中级会员

2#
发表于 2009-10-27 20:29:06 |只看该作者
本净障碍住,就被妄境所缠缚。迷人身虽不动,口里常说别人是非长短好恶;换句话说,自己身不动,接触外面,妄心、妄念还是随时起来,与道就相违背。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人,如六祖所说的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总而言之,修行人如果执著心、执著净,总是障道,总是错误。这是‘教授坐禅’的纲领,希望我们能记住,对我们的修学能有所帮助。


◎传香忏悔第五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作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二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这章经文可以分为七个段落。末后一段是偈颂,前面属于长行文。‘传香’,‘传’是指传授,‘香’是指五分法身香,也就是说的法身因果;换句话说,就是六祖传授弟子们明心见性、修因证果的法门。



第一段:‘总明修行的方法’。六祖说:‘此事须从自性中起。’此事是讲明心见性之事,也就是无上菩提之事,在净土宗的学人,就是理一心不乱之事。应当要知道,这是真正的大事。佛在《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是这桩事情。六祖在经中所谓‘此事’,就是指‘一大事因缘’,必须要晓得,这是从自性当中生起的。他教导我们,‘一切时要念念自净其心’,这就是修学明心见性的原则。‘一定要见自己的法身,见自己心中之佛,这就叫自修自行、自度自戒。从修学的开始到证得无上的果位,都是真实不虚的。’这几句话,可以说是修学的总纲领。



第二段:讲‘传香’。举出具体修行的细则,虽然说细则,依旧是修学纲领。‘传香’,先传自性五分法身香。经典讲的‘五分法身’,名称与小乘所说的相同,但它的意思、境界,比小乘要超越得太多。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第一是‘戒香’。所谓戒香,‘心里确实做到无非、无恶,没有一切恶念,无嫉妒、无贪、无嗔、无劫害’;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顺境也好,逆境也好,起心动念决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这就叫戒香。可见,这样的‘戒’才能称性,才是从自性中生起的。第二是‘定香’。‘定’,于善恶境界一切相状之中,都能保持自心不乱,这就叫做定。这是自性本定,《楞严经》称作‘首楞严大定’。第三是‘慧香’。‘慧’是般若的智照,这也是起于自性的。虽然在相上来看,确实是有断恶修善,有这些事,可是决没有断恶修善的执著,这才叫做慧。如果著相,就不叫做慧香。由此可知,六祖所谓的慧香,就是‘离一切相,修一切法’。



第四是‘解脱香’。解脱就是自在,我们世间法所谓是自由自在,在佛法里称为‘无碍’;必须要做到心无攀缘。佛法里,尤其是大乘佛法,可以说是弘愿甚深。无边的弘愿,但是菩萨决定没有攀缘。譬如,菩萨有普度众生的大愿,菩萨要不要做度众生的事业?当然要。如果机缘不成熟,菩萨还是如如不动。这里面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菩萨虽有愿,愿不能成就,菩萨本身有障碍,所谓是业障,障碍了他;第二,众生没有福,也障碍了菩萨的弘愿。菩萨必须要忏除自己的业障,同时又要众生有福,这时菩萨就示现祖师的地位,能够建大道场,做大佛事,普度一切众生。这两种障碍有一种还不能排除,菩萨就在深山里住茅篷,或者闭关自守,正如古人所说:‘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里面没有攀缘,只有随缘,正是普贤菩萨所谓‘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菩萨的心是清净的,不思善也不思恶,一切自在无碍,这叫做解脱香。第五是‘解脱知见香’。这是说要识自本心,真正的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通达诸佛所证的真理,和光接物,永远离开人我执与法我执,这样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我们称作解脱知见香。这是五分法身香。末后,大师劝我们应当‘各自内薰,莫向外觅’,这两句话是苦口婆心,非常恳切。



第三段:‘大师教导我们无相忏悔’。我们先说无相忏悔的功德利益,大师在经中明白的开示:‘无相忏悔的功德,确实能消灭三世罪’,三世是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换句话说,无罪不灭,‘果报是得三业清净’,身清净、意清净、口清净,换句话说,无不清净。由此可知,灭罪、清净是从忏悔中得来的。菩萨能随缘而不攀缘,主要就是他明白这个道理,他真正能修学无相忏悔。



‘忏悔’,可以连起来看,也可以分开来讲。‘忏’这个字,原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叫做‘忏摩’,意思是忏除过去的罪业,也就是指往昔所有种种的恶业。恶业,当然不外乎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恶业中最重的,六祖在此特别指出三条纲要。第一条是‘愚迷’,愚是愚痴,迷是迷惑。一个人若离开了愚迷,他决定不会造罪业,所以愚迷摆在第一。第二条是‘憍诳’,这确实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的俱生烦恼。在过去,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有憍诳的习气,《礼记.曲礼》特别教诫我们‘傲不可长’。傲慢人人皆有,若能不再增长,就很好了。儒家讲的是世间法,希望这个烦恼逐渐能减少,并不要求将它消除。佛法是讲清净法、讲出世法,这种严重的烦恼必须要求断除。第三条是‘嫉妒’,这也可以说是人人皆有。我们仔细观察一、两岁的小孩,他就有嫉妒心。由此可知,嫉妒也是无始俱生的恶业烦恼。重的恶业等罪我们要消除,轻的小过,并不是说就可以不忏悔。重罪消除了,小过失也不犯,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身心清净,才能真正做到三世罪灭。所以,在‘忏悔’这一段,祖师教导我们应当‘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再讲到‘悔’。‘悔’,这个字是中国字,就是‘后悔’。悔是悔过,悔其后过,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讲求‘后不再作’。孔老夫子教学生‘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一次自己觉悟了,以后再不会重犯同样的过失,这叫做悔过。‘悔过’与印度‘忏摩’意思相通,在翻译时就把‘忏摩’译作‘忏悔’;忏悔二字可以说是梵华合译,上面是印度字,下面是中国字。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染著,今天既然已经觉悟了,以后不可以再造作,这叫真正的忏悔。若说今天忏悔,明天又造作,这不是忏悔的本意,这样的忏悔法不能灭罪,不能得到三业清净,求证五分法身、明心见性是不可能的。忏悔的修学法,无论在大小乘法里,无论在哪个宗派,都非常重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四条‘忏除业障’,前面三条是讲修福,第四条是讲忏除业障,业障若不忏除,福德不能积聚,道业不能成就;可见,它是我们修学成败关键之所在,我们应当认真的修学。



第四段:‘大师教我们发愿’。发愿,我们在经论上看到过去诸佛菩萨所发无量无边的弘愿,尤其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地藏菩萨的本愿,这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诸佛菩萨弘愿虽然多,总不外四大纲领,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祖在四弘誓愿里加了几个字样,这几个字样加在此处非常要紧。前面两句,六祖加上‘自心’。这就是关键所在。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心中的众生无边,我们要誓愿度;自己心中的烦恼无边,我们要发愿去断除。末后两句,六祖加上‘自性’。实在说,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唯识里面讲,阿赖耶称为心,真如本性则称为性。你就能看出,这个词句所指的意旨是稍有差别。自性法门确实是无尽,我们所学的是学自性法门;换句话说,确实是如大经上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末后一句,‘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这是大师教导我们的四弘誓愿。我们若从唯识学方面来看,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大同周易网    吉ICP备09008463号-1

GMT+8, 2024-5-3 22:32 , Processed in 0.10141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