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同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9|回复: 4

禅定七名

[复制链接]

2806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1-6-8 20:03:00 |显示全部楼层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本列举“定”之异名,共有七种:
(一)三摩呬多:梵语sama^hita,译为等引。等,即远离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保持平衡,乃身心俱安之状态;引,乃由自力引起(发生功德)之意,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等引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但不通于散位。
(二)三摩地、三昧:梵语sama^dhi,译为等持,又作正心行处,音译为三昧。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即心平等摄持之意。通于定、散,但仅限于有心位,而不通于无心,为定之本体。
(三)三摩钵底:梵语sama^patti,译为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仅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不通于散位,为定之自相。
(四)驮那演那:梵语dhya^na,又称禅那,略称禅,译为静虑。谓澄神审虑,专思寂想,即镇静念虑(分别)之意,通于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但限于色界之定,不通于无色定。
(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cittaika^grata^,译为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意,为定之自性。
(六)奢摩他:梵语s/amatha,译为止、正受。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即离邪乱之想念,止心寂静之意,仅限于有心之净定。
(七)现法乐住:梵语dr!s!t!a-dharma-sukha-viha^ra,又称现法乐行。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即于现在世经由净定、无漏定等享受定之法乐,限于色界之四根本定。

2806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1-6-8 20:04:26 |显示全部楼层
三摩地(定):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
三摩钵底:又译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意译为等至、正受或正定现前。指禅定时,身心经由定的势力所领受的平等安和之相。三摩钵底系指身心安和的状态,即三摩地的境界。
禅那: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
奢摩他(止):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禅定七名之一。即止息一切想念与思虑,而心归于专注一境之状态。
毗婆舍那(观):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禅: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禅定: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06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1-6-8 20:25:14 |显示全部楼层
奢摩他VS毗婆舍那

“止”即指精神统一而达无念无想的寂静状态,“观”指以智慧思惟观察某一特定的理趣或事物。在戒定慧三学之中,“止”属于定学的领域,“观”则为慧学所概括。三界的止观比重各有不同。色界四禅定是“观”慧胜,无色界四无色定以“止”为胜,欲界定则唯有“观”而无“止”。总而言之,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中,层次愈高,“观”的比重愈少,而“止”则逐渐加强,至无色界最上的非想非非想处定或灭尽定时,完全没有“观”(慧)的作用,而成无念无想的状态。在各级禅定之中,第四禅止观均等。佛即在止观均等的状态中,进入其成道或入灭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06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1-6-8 20:27:17 |显示全部楼层
三摩地VS三摩钵底
有关三摩地(即等持)与三摩钵底的差别,《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曾列举数说(大正27·821c):“有说等持一物为体,等至五蕴为体。有说等持一刹那,等至相续。有说诸等持即等至,有等至非等持,谓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有说亦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心相应等持。由此应作四句,有等至非等持,谓二无心定。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心相应等持。有等至亦等持,谓一切有心定。有非等至亦非等持,谓除前相。”
依《俱舍论光记》所载,三摩地通定散、通三性,唯有心平等,持心趣向于境;三摩钵底通有心定、无心定,唯在定不通于散。此外,《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大正30·329a):“等至者,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瑜伽论略纂》卷五释云(大正43·67a):“三摩钵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诸经论中就胜,唯说五现见等相应诸定,名为等至。”
三摩钵底的种类,若广说大乘藏所立有五百种,小乘所立有六十七种,而在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中则仅略举境、众类、对治、随用、随引及由事等六种体类差别。《十地经论》卷五所载(大正26·158b):“三摩跋提者,五神通。”即约等至之用而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06

主题

0

好友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1-6-8 20:37:01 |显示全部楼层
奢摩他VS三摩地

此外,一般常将“止”与“定”(即三摩地)视为同一者,然若据《瑜伽论略纂》卷五所说,则两者仍有其相异之处,即三摩地通于定、散,复通于染、净。奢摩他仅于定位中有,而于散心中则无;仅于净位中有,而于不净中则无;仅于“有心位”中有,而于“无心位”中则无。又通常将止、观二者并称为止观,谓摄持心念,归止一处,以防止神识飞扬散动,并遮止邪念妄想之生起,此称为止;若能进一步开启正智以观照诸法,则称为观。故知虽将二者并举为一词,然相形之下,前者(止)之意义偏向消极性、防遮性,后者(观)则具积极性、建设性之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大同周易网    吉ICP备09008463号-1

GMT+8, 2024-3-29 01:17 , Processed in 0.09536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