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同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的三大传统情人节

[复制链接]

2492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管理员 超级版主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9 20:56: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有一些人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在汉代,七夕的庆祝
已经很普遍了,但传统上庆祝七夕的内容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无关,只是乞巧、许愿的节日。后来由于牛郎织女在
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七夕节以情人节的含义。近年中国年轻人又以庆祝西洋情人节的方式庆祝七夕,内容上与
传统习俗并无关系。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习俗上比较近似情人节,在唐代古诗中,就有描写元宵节的诗句。在宋代,
朱淑真(一说为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在一些少数民族依然流行的节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更符合情人节的内容。上巳节
本来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结交异性的节日,汉之前更有野合的习俗,后来礼教兴起,野合的习俗消失,但当时男
女交往还是比后世自由,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时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
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上巳节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
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古代上巳节活动
    祓除畔浴,修禊之事,清洁身体,去除身上的晦气。
曲水流觞,是文人临水宴饮、吟诗做赋的节日,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兰亭之会。
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
春游踏青,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此时野合,有所不禁。近世仍未绝迹,《善化县治》中就有记载。
野餐
采集兰花
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现代
现代,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至今仍是十分重要的节日,东亚其他国家亦有庆祝。
    苗族、土家族黎族、壮族等都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活动。“三月三”是壮族、侗族、苗族等的传统歌唱节日。云南
大理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一些地方的汉族在三月三也保存有特殊的
习俗,如湖南等地有“三月三,地(荠)菜煮鸡蛋”的传统。
分布于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族的亦有“三月三”节日,它是谷米的生日。是日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
朝鲜族有踏青、吃花煎、喝花菜的习俗。
在日本,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属于“五节句”之一的“桃之节句”(桃の節句),亦是女儿节(人偶节,雛祭り
)。不过在明治维新后,这个节日被移送到西历的3月3日举行。
在闽南、台湾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元宵节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日本称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鲜称正月大满月(?????)、正月大??(?????,“??”为固有词,月圆、望日之意,或简称大??)、上元(??)、元宵(??)、元夕(??)、乌忌日(???),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著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灯、猜灯谜,以示祝贺。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在这一天,人们要吃元宵,闹灯会,猜灯谜,提灯笼,许多地方还有放天灯的习俗。是华人社会的盛大节日之一。
    道教中,上元节视为天官大帝(尧)诞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分别属天、地、水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节天官喜乐,故燃灯以庆。终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在广东佛山,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行通济,无闭翳”。寓意走过通济桥,就会健健康康,不会犯愁。
    在台湾,除了赏花灯活动及著名的台北灯节、台湾灯会之外,还有台湾北部的台北县平溪乡放天灯活动。另外,在台湾北部南边的苗栗市则有著名的“苗栗蹦龙”,苗栗蹦龙是指以鞭炮、蜂炮炸舞龙方式得到“去邪(去旧)迎新年”的作用。在台湾南部的台南县盐水镇则有著名的“盐水蜂炮”。在台湾东部的台东市,则有“台东元宵炸寒单”。
    在台湾早期,有在元宵节夜里未婚的女性要偷得葱来讨个吉兆的说法。俗语说:“偷挽葱,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湾话发音)。
    在马来西亚,未婚男女在元宵节聚集到河边抛柑,并在柑上面写下姓名和联络方式,希望就此结识可以携手相伴的伴侣。
起源
    据史籍记载,元宵节开始于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相传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族控制了政权。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元老奋起勘平“诸吕之乱”,拥刘恒为主,是为汉文帝。文帝博采众臣建议,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又处强盛。因扫除诸吕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汉文帝因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唐朝
    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
    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明朝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清朝
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有趣习俗
    四川省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在元宵节这天,人们搬一张板凳坐在户外,平时讨厌谁可以尽情地骂,对方也不可以还嘴。福建省南部的习俗是两个村子的小孩互相掷石子。据说如果不掷石子,村子里就会发生瘟疫。山东省莒县的男女老少都要出游,称之为“走老貌”。他们认为每年走一回,可以永保青春。
    广东省文昌县人们的习俗是“偷青”,即偷人家菜园里的蔬菜,而且偷到了的人挨了骂是最吉利的,台湾、朝鲜半岛也有类似习俗,但台湾是偷葱,朝鲜则是偷泥土。浙江省的宁波、台州、温州地区,将正月十四当作元宵节。

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是中国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牛郎与织女传说的雏形最早见于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而记载较为详细的有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梁殷云的《小说》。以后的民间传说则有了更多的故事情节:
    牛郎父母早亡,从小跟哥嫂生活。后来,嫂嫂不贤,牛郎被迫分家出来,与一条老牛相依为命。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突然说话叫牛郎去取织女的衣裳,后来,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有一儿一女,生活幸福美满。数年后,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押解织女回天庭。牛郎上天无路,万分悲愤。老牛则触断头上的牛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登上牛角船,腾云追去。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突然拔下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与织女无法过河,只有在河东河西遥望对泣。但他们的遭遇,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化成一座跨越天河的桥,牛郎织女登上鹊桥,在天河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和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
七夕节的形成
    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织女星座,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船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节日习俗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江南的刺绣女孩会在夜晚月光下,将一根绣花针轻轻放到一碗水面上,借助水的表面张力将针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针周围会出现水波纹,那一个波纹最复杂,就会绣出最好的作品,有时针上穿有红丝,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诗人林杰的诗《乞巧》说:“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染指甲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年轻姑娘们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这样可以年轻美丽,对未婚女子而言还意味着找到如意郎君。
    胶东地区则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妇女们船上新装,欢聚一堂、盟结七姐妹;少女们则制作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视频,称巧果,用来祭祀织女。
    在广东,人们六月便开始准备,把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发芽。临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鹊桥,还会制作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七夕之夜,人们在听汤中摆放八仙桌,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和女红巧物。现时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过往的传统习俗,于七姐诞当日到纸扎店购买“七姐衣”,于当晚用来拜祭七姐。而过往日子的妇女,亦有在拜祭之时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绿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传得手艺。
    在闽南和台湾当天同时是“七娘妈”的诞辰,是保护孩子平安的神。闽南的习俗在七夕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红糖糯米饭以驱虫防瘟疫。台湾有拜“床母”的习俗。“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是其生日,有儿童的家庭便在这晚祭拜床母,还会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
    除了在台南保有做十六岁成年礼,传统七夕民俗活动在台湾已逐渐式微;反而被商人炒作,变成商业化的“七夕情人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大同周易网    吉ICP备09008463号-1

GMT+8, 2024-5-3 19:10 , Processed in 0.0909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