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同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2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10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
发表于 2007-10-31 12:06:58 |只看该作者
狂顶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0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10-31 12:07:14 |只看该作者
狂顶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94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3#
发表于 2006-12-15 12:14: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南怀瑾 

总目录:
            前 言
            1、长生不老确有可能
            2、静坐的方法
            3、静坐的心身状况
            4、哪一本是静坐的最佳入门参考书
            5、因是子静坐法的利弊
            6、人体的气机是怎么一回事
            7、丹田与脉轮是什么
            8、静坐与气脉
            9、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
            10、七支坐法的形式
            11、有关七支坐法的传说
            12、叉手盘坐与健康的效果
            13、关于头脑的健康功效
            14、盘足曲膝与健康
            15、学习静坐如何用心
            16、存想与精思
            17、安心守窍的方法
            18、当心守窍的后果
            19、守窍与存想的原理
            20、守窍与炼气
            21、什么是气
            22、静坐与气的存想
            23、人体内部的气机与空气的关系
            24、静坐的休息与气机
            25、开始静坐时气机的反应
            26、背部的反应
            27、静坐与后脑的反应
            28、前脑的反应
            29、间脑的反应
            30、如何打通任脉
            31、不食人间烟火与中气的作用
            32、大腹便便不足道
            33、人身和人参的两足之重要
            34、气脉的异同之争
            35、道家与密宗有关气脉的不同图案
            36、中脉的重要争论
            37、为什么气脉会震动
            38、打通气脉为什么
            39、静坐与锻炼精神
            40、三炼精气神之说
            41、修炼的时间和程度之说
            42、新旧医学养“精”观念的异同
            43、认识真精
            44、静坐与“炼精化气”的剖析
            45、炼气和止息
            46、气息的神奇和奥秘
            47、变化气质和气的周期
            48、炼气不如平心
            49、三花聚顶和五气朝元
            50、炼气与化神
            51、神是什么东西
            52、气化神的境界
            53、炼气化神三问
            附:修定与参禅法要
              前  言
   人,充满了多欲与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过于求得长生不死之果实;好奇之最甚者,莫过于探寻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间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两种心理之总和,构成宗教学术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国、天堂,东方的世外桃园与大罗仙境之建立,就导致人类脱离现实物欲而促使精神之升华。
   舍此之外,有特立独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纯就现实身心以取证者,则为中国传统的神仙修养之术,与乎印度传统的修心瑜伽及佛家"秘密宗"法门之一部分。此皆从现有生命之身心着手薰修,锻炼精神肉体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缚,以达成外我的永恒存在,进而开启宇宙生命原始之奥秘。既不叛于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纯依信仰而自求实证。
   但千古以来,有关长生不老的书籍与口传秘法,流传亦甚普及,而真仙何在?寿者难期,看来纯似一派谎言,无足采信。不但我们现在有此怀疑,古人也早有同感。故晋代人嵇康,撰写《养生论》而力言神仙之可学,欲从理论上证明其事之真实。
   嵇康提出神仙之的主旨在于养生,堪称平实而公允。此道是否具有超神入化之功,暂且不问。其对现有养生之助益,则绝难否认。且与中国之医理,以及现代之精神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学,可以互相辅翼,大有发扬的必要。
   一种学术思想,自数千年流传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古人并非尽为愚蠢,轻易受骗。但是由于古今教授处理的方法不同,所以我们今天对此不容易了解。况且自古以来毕生埋头此道,进而钻研深入者,到底属于少数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如普通应用学术,可以立刻见效于谋生。以区区个人的阅历与体验,此道对于平常注意身心修养,极有自我治疗之效。如欲"病急投医,临时抱佛",可以休矣。
   至于以此探究宇宙与人生生命之奥秘,而冀求超凡者,则又涉及根骨之说。清人赵翼伦诗,有"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力七分天"之说。诗乃文艺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诣之难,有如此说,何况变化气质,岂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圜中之妙哉!
   本书的出版,要谢谢多年来学习或修道的多方探询,问题百出,使我大有应接不暇之感。乃以浅略之心得与经验,扫除传统与私相授受的陋习,打破丹经道书上有意秘藏私的术语,作一初步研究心得之平实报导。对于讲究养生的人或者有些帮助。
   在此尚须声明,所谓"初步"并非谦抑之词,纯出至诚之言。要求更为深入,实非本书可尽其奥妙。如果时间与机会许可,当在从心理部分,乃至综合生理部与心理部分,继续提出报告。
          一九七三年岁次癸丑净名盦主记于台北
  
             1、长生不老确有可能
   在我的一生中,有不少人无数次问过这些问题。一个做了几十年医生的人,如果没有宗教家的仁慈怀抱,有时真会厌恶自己“当时何不学春耕”,懒得再讲病理;同时更会讨厌求诊治病的人存有顽强的主见,不肯合作。我虽然不是医生,但实在缺乏耐性详细解答这些迷惑的心理病态,有时候碰到别人问起这些问题时,我劈头就说:你几时真正见到世界上有长生不死的人?除了听别人说的:某地某人已经活了几百岁,广成子、徐庶,都还活在峨眉山和青城山上,绝对没有一个人敢亲自请出一位长生不死的神仙来见人。其次,我就要问:你认为静坐便是修道吗?道是什么?怎样去修?你为什么要修道和静坐?几乎十个就有五双的答复,都是为了“祛病延年”与“消灾延寿”。讲到静坐与修道,大多数都想知道静坐的方法,以及如何打通任督二脉与奇经八脉,或者密宗三脉七轮等等问题。可是他们都忘记了为长生不死而修道,为打通任督二脉而静坐的最高道理--哲学理论的依据。因为一个人为自己长生不死而修道,这是表示人性自私心理极度的发挥。如果打通身上的气脉便是道果,那么,这个道,毕竟还是唯物的结晶。道,究竟是心是物?多数人却不肯向这里去深入研究了。
   那么,人类根本没有长生不死的可能吗?不然!不然!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认识两个不同的内容:
   (一)所谓长生,就是“祛病延年”的引申,一个人了解了许多养生必要的学识,使自己活着的时候,无病无痛,快快活活的活着,万一到了死的时候,既不麻烦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痛痛快快地死去,这便是人生最难求得的幸福。
   (二)所谓不死,不是指肉体生命的常在,它是指精神生命的永恒。但这里所谓的精神生命,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的本体,是超越于心物以外而独立存在的生命原始;它的作用和现象,便是现有的生命和心理的意识状态。至于精神的究竟状况是什么情形?那是另一个非常麻烦繁复的问题,留待以后慢慢地讨论。其实,自古以来所谓的修道,乃至任何宗教最高的要求,都是要找到这个东西,返还到这个境界为目的,只是因文化系统、区域语言的不同,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它的意义而已。
   那么,道是可以全修的吗?“祛病延年”的“长生不老”之术,的确是有可能的吗?就我的知识范围所及,可以大胆地说:是有道可修,“长生不老”是有可能的。但是必须了解,这毕竟是一件个人出世的事功,并非入世利人的事业。如果一面要求现实人生种种的满足,同时又要“长生不老”而成神仙,那只有问之虚空,必无结果。《说郛》上记载一段故事:有一位名公巨卿,听说有一个修道的人,已经活了200多岁,还很年轻,便请他来求教修道的诀窍。这个道人说:“我一生不近女色。”那位巨公听了以后,便说:“那还有什么意思,我何必修道。”其实,除了男女关系以外,现实人生的欲望,有些还胜过男女之间的要求,更多更大。同时,更必须了解,想要求得“长生不老”,这便是人生最大的欲望,当然也是阻碍修道最大的原因了。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学成某一门的专长,必须舍弃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何况要想达到一个超越常人的境界呢?道家的《阴符经》说:“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如果不绝世间多欲之心,又想达到超世逍遥之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至少,我的认识是如此,过此以外就非我所知了。
                2、静坐的方法
   至于问到静坐的方法有多少种的问题,据我所知,只有一桩--静坐。如果要说静坐的姿态有多少种?那么,它大约有96种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静”。那么“静”便是道吗?否则,何以必须要求“静”呢?这是两个问题,同时,也是两个不同的观念,包括三个要点,不可混为一谈。
   (一)静与动,是两个对立的名词,这两个对立名词的观念,大而言之,是表示自然界物理现象中两种对立的状态,小而言之,它是指人生的活动与静止、行动与休息的两种 状态。道非动静,动与静,都是道的功用。道在一动一静之间,亦可以说便在动静之中。所以认为“静”便是道,那就大有问题。
   (二)求“静”,那是养生与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说是基本的方法。在养生(包括要求健康长寿--长生不老)方面来说: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从“静”中生长,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静”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谷子、麦子等等的种子,都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凋谢。人的生命,经常与活动对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往复不绝的生命动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机。
   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为躁君。”以及后来所出的道家《清静经》等道理,乃至曾子著《大学》,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等观念,都是观察自然的结果,效法自然的法则而作此说。甚至,佛家的禅定(中国后期佛学,又译为静虑)也不例外。
   (三)在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从后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聪明,动脑筋而来。“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也是以静虑--“禅定”为中心,然后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那么,用什么方法去求“静”呢?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问题,而人们都是那样轻易地问出来。“静”便是“静”,用心去求“静”,求“静”又加上方法,那岂不是愈来愈多一番动乱吗?若在禅宗来说,便可直截了当地答:“君心正在闹,且自休去。”这样说来,“求静”根本便错了,或者说:“可以不必求静”啰!那也未必尽然。不必陈义太高,但卑之而毋高论地说,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经常习惯于动态;在心理方面,如意识、思想、知觉、情感等,好比多头的瀑布、澎湃的江河。真有“无尽长江滚滚来”的趋势;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经的感受、气息的运行,时时刻刻都会发生苦乐的感受,尤其在静坐的时候,如果身体早已潜伏有病根,它可能会发生酸、痛、冷、热、痒等感觉,比起不静的时候还要强烈。“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欲静而动乱愈多,所以一般初学静坐的人,往往发现自己的思虑营营,非常杂乱,甚至,比起不静坐的时候,反而更加烦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认为自己不应该“静坐”,或者加上武侠小说与民俗神话等的传说,恐怕“静坐”会“走火入魔”。其实,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头上安头,错加误会,构成心理上的阴影。
            3、静坐的心身状况
   为了便于了解“静坐”时有关心理与生理的问题,首先要从心理说起。人,为什么想要“静坐”?这当然有很多的理由,倘使说:“白头归佛一生心”,或者“我欲出离世间”,未免太过笼统。如果把它归纳起来,便如上文所说:为了“修道”,为了“养生”,为了“养心”等各种愿望,总而言之,总有一个目的。
   是谁产生这个目的?那当然会说:“是我。”那么,是“我”哪方面的动机呢?一定说:“是心”--这里所谓的心,大约包括了现代观念的脑、意识、思想等等名词。好了,既然是我“心”想“静坐”,或者说“静坐”先求“静心”,何以在“静坐”时,反而觉得思虑营营,其心不能安静呢?殊不知我人的心--意思、思想,由生到死,从朝到暮,根本就习惯于思虑,它犹如一条瀑布的流水,永远没有停止过;只是它与生命共同存在成习惯,自己并不觉得平常就有这许多思虑,一旦到了要“静坐”的时候,在比较安静,向内求静的情况中,便会发觉自己的心思太乱。
   其实,这是“静坐”第一步功效。譬如象一杯浑浊的水,当它本来浑浊的时候,根本就看不见有尘渣。如果把这一杯水安稳地、静静地放在那里,加上一点点的澄清剂,很快变会发现杯中的尘渣,纷纷向下沉淀。不是这杯水因为在安静的状态,而起了尘渣,实在是它本来便有了尘渣,因为静止,才被发现。又譬如一间房屋,平常看不见它有灰尘,当阳光忽然透过缝隙,才发现了光隙中有灰尘在乱舞纷飞,你既不要去打扫它,也不要用一个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摇不动,不去增加,也不去减少它,慢慢的再静止下去,它自然就会停止纷飞了。
   但是在这里最可能发生的问题,便是当安静的情况来临时,往往便会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觉,自己便进入睡眠的状态。有了这种情形,又怎么办呢?那时,你要仔细审察,体会自己,倘使是从心理--身体的劳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惫而来,不妨干脆放身而眠,等待睡足了,精神爽朗时,再来“静坐”。倘使发现心力和身体,并无疲劳的现象,那么最好起身稍作运动,或者特别提起精神,作到始终保持适度而安稳的静态才对。
          4、哪一本是静坐的最佳入门参考书
   几十年以前,要学“静坐”的人,没有明师(不是名师)指导,便不敢学“静坐”,实在找不到明师的时候,便靠道书中的丹经(修炼内丹做神仙的书籍),一知半解,肓修瞎炼。1924年以后,如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因是子静坐法,以及由日本倒传回来的冈田静坐法、气功秘诀等书,随着时代的开明,教育的普及,印刷的发达,到处可以看到。抗战胜利以后,佛家天台宗修炼止观的书籍,如小止观六妙门、摩诃(大)止观,袁了凡静坐法正续编等也应运流行,普遍传开。同时,由藏文翻译成汉文的密宗修法经典,或由英、法转译回来的密宗书籍,也陆续公开。其中以密宗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论》中,《修止与修观》的抽印本,与天台宗大小止观的方法相同,较为稳当妥实。但有关佛家修习静坐(禅定)的书籍,又必须与全部佛学的教理相融会,才能相应。
             5、因是子静坐法的利弊
   在这些书籍中如果要说哪一本书,可做初步入门最正确的指导,实在都不太合适。而合于佛道两家正统的典籍,学理又不简单,至于不太合于正统道理的书,问题又太多。在无书可资遵循的时候,比较普遍为人所乐道的,便是蒋维乔先生所著的《因是子静坐法》,多少人如法炮制去学静坐,多少人想使自身上发生气派感受,做到和他一样。其实,《因是子静坐法》只能说是蒋维乔先生本身学“静坐”的经验谈,或者可以说是他学习“静坐”的反应实录,可以贡献给大家做参考,但绝不是金科玉律,更非不易的法则。我们首先须要了解,蒋先生开始学习“静坐”的时候,早已患了严重的肺病,一个人到了有病的时候,心境反而比较宁静。情绪虽然近于消极,有时思想反而清明,“有病方知身是苦,健时多向乱中忙。”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他本身有肺病,所以必须要在静中修养,等到生理机能恢复本能活动的时候,相当于道、佛两家所说的气机或气脉便会发生作用,循着中国医学所说的人身十二经脉的流行,于是气机到达某处,该处就自然产生某种感受。在这种情况当中,只要不去揠苗助长,任其自然流行,便是最好的生理疗法,对任何一种疾病都有效,何况是必须静养治疗的肺病。总之,任何是中西医药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都靠静养,所有中西医药物,只有帮助治疗的功效,并无绝对去病的作用。疾病之所以恢复了健康,得到药物帮助的效果,仅有十之三、四,靠着卧床住院的静养,因此引发本身体能的治疗而从获生机,却占十之六、七的重要。就是使用外科手术的医疗道理,也并不外于此例。何况有关心理和精神的治疗,同样不外于此理。
   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便可知道《因是子静坐法》所说气机发动和气脉流行的境界,这只是著者蒋维乔先生有病之身学习静坐后的现象和经验,不可以偏概全,认为人人必会如此,视为千篇一律的定则。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依照《因是子静坐法》去实验“静坐”,而且就把它视为师法之当然,必定会弊多益少,适得其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2694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4#
发表于 2006-12-15 12:14:34 |只看该作者
6、人体的气机是怎么一回事
   东方古代的医药之学,皆与巫术同源共祖,中国的医学,也不例外。在三千年以前,中国的医药之学,由巫医而转入道家的方术(又称为方技),这是周、秦之间的事。中国的医学和道家的方术,以及印度自古相传的瑜伽术,都承认人身生命的泉源,在于人体内部所潜藏无限气机的库藏。不过古代道家的丹经,这个气字,是用原始的“[上无下灬]”字。如用拆字的方法来讲,“(无) ”即是“无”的古字,下面四点即是“火”字的假借。换言之,“无火”之谓“[上无下灬]”。什么是“火”呢?淫欲、情欲、躁动的意念都是火。没有了这些躁火(等于中医书上所说的相火)。元气大定(君火正位),渐渐便可引发固有生命的气机。气机的流行,它依循昼夜十二个时辰(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与宇宙日月运行的规则相通),周流人身气脉(十二经脉)与腑脏一周。并且在每一时辰之中,经过气脉的部分不同,就又研究出人身穴道的学说,发展成为针灸之学。
   除了医学所称的十二经脉以外,另有不隶属于十二经脉的气脉,便是道家特别重视的“奇经八脉”。“奇经”的奇字,并不是奇怪的意思,而是“单支”的意思;也便是涵有特殊的、单独的含义。“奇经八脉”,包括了督、任、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等八根脉腺。督脉便是庄子在《庖丁解牛》篇中所提及“缘督以为经”的督脉,大约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神经。任脉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自律神经系统与脏腑的关系。带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脏神经系统。阳维、阴维则和现代医学的大脑、小脑与间脑的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联。阳跷、阴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生殖神经,包括摄护腺与手足等主要神经作用。唯有冲脉很难说,扩充其量而言,它在中枢神经与自律神经之间并无固定部位和系统的范围;它由生殖机能与睾丸之间的小神经丛开始,一直经过胃与心脏部分而上冲间脑。
   只有打通气机的人,才能切实体会得到气脉的状况,而后相信确有其事。但特别需要声明的,我非专门学医的人,所引用中西医学上的名词,仅是研究心得,强作解人加以说明而已,不可拘泥属实。
   此外,由印度上古瑜伽术的传承,经过佛家的洗炼和整理,而成为佛教密宗一派的修练方法,也很注重人体的气脉,以三脉四轮(详称七轮)为其主要的体系。三脉,即是人体平面的左、右、中三脉,不同于道家以前(任)、后(督)、中(冲)等三脉为主。四轮或七轮,便是人体横断面神经丛的几个主要部分,与道家的上、中、下三丹田之说,各有不同的概念,却有大同小异的效果。
             7、丹田与脉轮是什么
   说到气与丹田,学习西医与生理解剖学的人,便会引为笑谈,认为人体上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这是愚昧和迷信,或者是道家的人故作神秘之说。如果讲到瑜伽术的三脉七轮倒也并不反对,因为近年以来,瑜伽术在欧美很流行,在外国学了几手再三变相而不到家的瑜伽术,回来大开教门,倒也大受欢迎。因为这是进口货,从外洋学来的,一定不错。我们可怜的这一代啊!“无洋不是学,有外才称尊。”将来留给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页,必定是可悲可怜的笑料。其实,现代所谓的生理学,严格地说,只能称为人体解剖学。否则,便可称它为死理学了!因为现代对人体的生理学,都是以解剖人死之后的身体而得到的证明,并非像中国古代,从活人的身上求得证据。道家所说的三丹田:上丹田,在两眉之间横通间脑的部位;中丹田,在两乳之间横通肺与心脏的部位,下丹田,在脐下横通肾脏之间与大小肠的部位。另有所谓中宫的,便是胃脘与横隔膜之间的部位,这些现象和作用,都是人体生命在活着的时候,与呼吸系统发生连带的关系。丹田,不过是道家修炼观念中的代名词,并非此中真会炼成一颗丹药,假使真有,便会成为肠癌、心肺等癌,或肝瘤了,希望学道的朋友们,切勿迷信内丹真会成粒的误解。
   瑜伽所说的脉轮,经过西方科学文化的洗礼,一般瑜伽家们便认为它是生理学神经丛,由间脑一直到会阴各部,分别为之定名。脉轮是否便是神经丛很难说;脉轮与神经丛有密切的关系,那是事实。
               8、静坐与气脉
   人在静坐的过程中,心理的杂想比较清静,头脑中的思虑比较减少,所以血液流行也比较缓慢,心脏也因此减轻负担。同时因为身体的姿势放置端正,不再运动来消耗体能,脑下垂体的内分泌平均分布,渐渐感觉四肢与内部,发生充满的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发生以后,反应最为敏感的,便是中枢神经和背脊骨的末端,连带肾脏部分,通常都会有胀紧的刺激。由此逐渐推进,循着气机和血脉的流行,如有物蠕动,逐部发生感觉。但以上所说的现象,是以普通一般人,在“静坐”中较为正规的初步状况而言,如果身体有特殊的情形,倘有某种病痛,或体能特别强健的,又当别论。总之,每个人的心身,各有不同的情况,其中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执一不变,真像“刻舟求剑”,愈来愈不对了!
   关于气脉问题,如要详细论述,不是片言可尽,留待以后慢慢道来。现在要讲的主旨,仍然继续前面“静坐”的求“静”问题,我们要特别留心。为了便于容易了解,先把心理和生理作用,归纳为知觉与感觉两个部分;所谓知觉,包括心理思虑想念等等现象。所谓感觉,包括身体气机觉受等等作用。但综合起来,两者都是心的动向。人在静坐中,感觉体内气机发起作用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便在不知不觉中,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上面,而且愈来愈强,于是,全部心力,就会搅乱气机,构成幻想、联想等的狂乱心理。比较稍好一点的,认为自己气脉已通,便沾沾自喜。其实,真的打通气脉现象,并非如此情形。再差一点的,由于气机的觉受,使注意力过分地集中,于是无形中配合意识的幻想等心理作用,反使神经过于紧张,便成为一般所说“走火入魔”的病态了,这不是“静坐”会使人着魔,实在是不明“静坐”的究竟道理,反使心理变态之魔害了“静坐”的静境了!
             9、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
   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历来相传有96种之多,其中当然包括几种卧睡的姿势与方法。通常所用的姿势,如佛门中的各个宗派,修习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简称它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宋以后的儒家--理学家们,由于大程夫子--程颢(明道),变更佛、道两家修炼静坐的心法,因袭禅宗大师修习禅定的工夫,著作《定性书》一文,主张在“静”中涵养性理的端倪开始。他的老弟二程夫子--程颐(伊川),又加上《主敬》为其陪衬,从此儒门也主张静坐。但是他们所取的静坐姿势,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谓端容正坐便是。至于道家,有时即用佛家的七支坐法与卧姿,有时又穿插许多不同的形态;配合生理的需要与炼气修脉的作用。大体说来,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态,并不外于此法。
               10、七支坐法的形式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如附图):
   (一)双足伽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参考附图),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附带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凡在静坐的时候,必须使脑神经以及全身神经与肌肉放松,绝对不可有紧张状态。最好是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
   (二)初学静坐者,不可以吃过饭就打坐,以免妨碍消化。同时也不能在肚子饿时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静坐时空气必须流通,但是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
   (四)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容易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否则容易紧张。
   (五)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热天打坐,亦不可使膝盖裸露。
   (六)初学静坐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
   (七)初习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坐垫的高矮依各人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如果坐垫太高或太矮;都会使神经紧张。至于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引起身体的不适,则影响静坐的心情和效果。
   说明:(一)两腿双盘的跏趺坐为最正规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垫、除非气脉全通,才可以不垫。
   (三)初学静坐多半无法双盘,则酌情采用以下各图所示的其他坐姿。
   说明:(一)坐垫约两、三寸。随各人舒适度自作调整。
   (二)初习静坐无法两腿双盘,则采用单盘。随各人生理状况,自由选取金刚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无法单盘,或者单盘坐到腿麻。而想继续用功,则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种姿势。
   说明: (一)正襟危坐为历来儒家所惯用的静坐姿势。
   (二)吉祥卧为佛家所主张的睡姿。孕妇如果单盘对腹部造成压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选取对自己较为舒适的坐姿。
             11、有关七支坐法的传说
   根据佛经上的记载,这种七支坐法,早已失传,后来有五百罗汉,修持多年,始终不能入定。虽然知道从远古以来,便有这种静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终不得要领。有一次在雪山深处他们发现一群猴子,利用这种方法坐禅,他们照样学习,便由此证道而得阿罗汉果。这个神话似的传说,无法加以考证。总之,它是合于生物天然的法则,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种姿势,大体来说,很像胎儿在母胎中的静姿,安详而宁谧。
             12、叉手盘坐与健康的效果
   人体的神经系统,大体说来,都以脊椎为中心,左右交叉分布,随着意识的支配而发散为肢体感官的动作。犹如树木的枝条,依据它的中心树干,向外分散而至于枯落。七支坐姿将手足加以盘曲,可使左右气血交叉散发而归于原始整体的圆极,等于说:采取这种姿态,可使左(阳)右(阴)的人体电能,自身互相交流,即可减少散发的作用,又可自相调剂而恢复体能的原动力。
   七支的坐姿,因为双足盘曲,两手交叉,使四肢活动静止,便可减轻心脏的负担,所以静止的时间愈久,对于恢复心脏功能的功效愈大。
             13、关于头脑的健康功效
   七支坐法的静姿,必须将头顶端正,大脑稍微靠后,以使脑下垂体不受压迫而恢复正常。因此脑下垂体内分泌的均衡活动使影响淋巴腺、甲状腺,而至于肾上腺等恢复健康的作用。
   其次,下颚稍微向后收压,可使左右两大动脉管输送血液到脑部去的工作缓慢;可以减轻脑神经的紧张与思虑,对于血压有恢复正常的功效。
   其他有关间脑和眼、耳、口、鼻等的细节;在此不尽详说。 
              14、盘足曲膝与健康
   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现象。这是误解。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与两腿双足有绝对的关系。所以婴儿与小孩的活动都在两足。一过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渐感无力,喜欢叠足或跷足而坐。人的衰老与死亡,也多是从足腿开始而逐渐至于躯干与头部。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所以放开足腿,等待酸麻过后,反有从未经验过的快感。如果持之有恒,能坐到足腿的气血流畅,保证足腿而上至于腰背以及全身,会有无比的快感发生,反不愿意下座而松散双腿了。
   其次,必须了解人体犹如植物一样。一棵树木,盘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气、水,以及土壤的营养,才能生长茂盛。人呢!却和植物颠倒相反,他的根在头部,他的土壤就是虚空。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
              15、学习静坐如何用心
   静坐并不难,用心实不易。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十分之七,为了健康长寿;十分之二的人为了好奇而求玄求妙,或者想达到神通,如放光、预知等境界;十分之一的人为了求道;而真正了解道是什么,修道的正法又是什么,则几乎是万难得一。
   关于学习静坐如何用心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学习静坐的目的何在,如此才能切实商榷如何入手和如何用心。现在一般较为普遍流行的静坐用心方法,大体归纳起来,在东方的中国方面,都可纳入传统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此外,有瑜伽的静坐用心方法、有从欧美回笼的催眠术,以及其他宗教的祈祷、斋期、避静等,也都属于静坐的用心方法之一。但在中国,通常最流行的静坐中,用心的方法大体都以佛、造两家为主,纵然有许多方法,不属于佛家或道家的正统,但已积非成是,而都认为那些就是佛、道的方法,在此不必严加区分,徒事理论。
   在佛家的方法中,现在最流行的,便是念佛、修止观、或观心、参禅等。至于,笃信密宗的;便以持咒、观想等为正当的用心方法。各执一端,轻视余者。不过,在佛家的用心方法中,除了部分学习西藏流传的密宗以外,的确都是重视“修心”为基础,不大注意身体生理上的变化,而且认为重视身体生理变化者,便是外道之流、甚至,大有嗤之以鼻,不屑亲近之慨。
   但在道家的方法中,却极端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甚至,认为由于静坐修持的方法,达到身体生理预定的效果,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恢复健康,增加寿命,才是道的真正效果。倘使如佛家一样,只知“修心”而不知身体生理的奇妙,便不合道。所以道家者流,便认为佛家的修法,只知“修性”,而不知“修命”,并不完全。因此道家主张“性命双修”,才是正道。并且说:“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命功),万劫阴灵难入圣。”
   乃至引用《易经》的观念与《中庸》的大旨。确定“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作为无上的原则。
   其实,无论佛家或道家,乃至其他各宗各派所谓的旁门左道,除非不讲究静坐修持,便无话说。倘入进入静坐修持的法门,试问:除了这个生理的身体和有知觉情感的心理思维状况以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离开身心以外而可以起修的吗,假定是有,那便是从事物质科学的研究,或者专门注重医药,或药物化学、生理化学等的事情。它与人生生命起修的方法迥然不同,一个是藉着自己生命的自在功能而求证形而上道;一个是籍外物的实验,而了解宇宙物理的奥秘。
               16、存想与精思
   “存想”,亦称“存神”,这是中国古代道家所用的名词。秦汉以后到魏、晋之间,讲究道家方术的,大都以“存想”为主。道家古老的丹经,如《黄庭内外景经》等。便是以“存想”“存神”的方法为中心。汉代的张道陵(天师道的创始者)、北魏的寇谦之(另一天师道的重要人物)、南朝著名的仙家陶弘景,和他所著的《真诰》,也都是以“存想”、“存神”的方法为主干。另如佛家密宗的“观想”,以及其他各个宗教的祈祷、礼拜,也都是以“存想”做为修道的方法。
   “精思”也是中国古代道家所用的名词。但严格说来,“精思”与“存想”“存神”,有迥然不同之处。“存想”,是属于锻炼精神的法门。“精思”,是属于运用“思维”而达到最高“智慧”成就的状态。所谓“精思入神”的观念,便如《易经·系辞传》所谓“精义入神”的道理,完全相同。南朝到隋、唐以后,佛家有了禅宗的创建,而禅宗到了宋、元以后,又有“参禅’与“参话头’等方法,强调一点说,也便是“精思入神”的另一途径而已。后来宋儒理学家程明道的诗说:“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也是由“精思入神”的观念,变为理学家幻想境界的夸大词。
   但“存想”与“精思”,既不是魏、晋南北朝以后道家“炼[上无下灬]”的修法,也不是明、清以来道家“守窍”的修法,更不是“炼精化[上无下灬],炼[上无下灬]化神,炼神还虚”的修法。凡是这些道家的方术,严格地说来,各有各的范围和作用,不可混为一谈。可惜的是,历来学习道家神仙、方士丹法的人,只一味为自己求作神仙,而认为只要有了明师的指点;传授一个千古不传的秘诀,就可“立地成仙”、“白日飞升”。因此素来忽略学理、轻视原理和理论,致使道家的方术,既不见容于缙绅先生等全大夫阶级的知识分子.又不能自圆其说而构成有条理、有原则、有方法的神仙丹道的科学。因此不但“一枕游仙梦不成”,结果反而空劳幻想而贻害无穷。
   “存想”的方法虽然太为古老,但是西方流行的神秘学,却与“存想”的精义息息相通。西方的神秘学派,号称渊源于大西洋和埃及的上古文化。东方中国道家的“存想”和“存神”,自始即认为渊源于远古的神仙所传。穷源溯本;此二者之间的踪迹;似乎都是同一来源。由于这是属于学术的“考古”问题,故在此不能详论。至于谈谈“存想”的用心方法,对于静坐与修道的关系,也似乎陈义太高,不容易为现代一般流行的急功好利等学道者所接受,所以也暂且不谈。而论及“存神”的作用,更具有原始浓厚的宗教精神,它的学理与神秘学一样,富于多方面而且有极高深的奥义,际此宗教精神趋于没落的时代,所以也暂时不谈。况且“存想”和“存神”的方法,最为精密而有系统的,莫过于“密宗”,留在讨论“密宗”的修法时,再加参考。
              17、安心守窍的方法
   现在要讲的,只是有关于“守窍”与“精思”的用心方法。一般学习静坐的人,最容易,也最普遍的,便是讲究“守窍”。严格地讲,“守窍”的重点,它是注重在生理的方法,换言之,开始学习静坐或者修道,便以“守窍”为主,而且必从”守窍”入门;那就是说,他在原则上,首先便承认这个形骸躯壳的身体,就是道的基本所在。因此只要把握住这个“窍妙”,守通了这个“窍”,他便可以得道。至少,也就可以长生不老了。其实,所守者是“窍”,能守者是心”,它的根本,还是依据心理的作用而来。况且哪里才是真“窍”?何人须要“守窍”?谁又不须“守窍”?哪个该守守“窍”?哪个“窍”又不该守?这些都是很大而且很重要的问题。有人说:“一窍通而百窍通”,所以认为只要守通一窍,便可得道。然而人身有“九窍”:面上有两眼、两耳、两鼻孔、一张嘴等七个窍,下都有大、小便二窍。试想,上部七窍皆通,但结果仍有便秘或小便等病症。如此,到底是不是“一窍通而百窍通”呢?如果说:此窍非彼窍、那么,人身有108个穴道,无论守那个窍,它都离不了穴道的部位。试想,某一穴道闭塞,其他穴道仍然流通,或者其他穴道闭塞,某一主穴流通时,它何以又不能做到“一窍通而百窍通”呢?假使说:此窍亦非这些穴道的窍,它是无形无相无定位的道窍。这便是心理的构想所造成,它就属于“存想”的范围,而并非在生理上真正有一个窍可守了。可是一般学习静坐或修道的人,一开始,便‘’守窍”。大体上,都以人体中枢神经有关的上中下三部为主窍,而称它为上中下三丹田。其实,丹田的名称,也是宋、明以后的道家才开始流行。(有关三丹田的道理,已在本书的《丹田与脉轮是什么》一文有所说明,在此不赘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94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5#
发表于 2006-12-15 12:16:02 |只看该作者
18、当心守窍的后果
   平常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大体上都注重守在下丹田一窍,所谓“气沉丹田”,或者“藏神于丹田”,乃至“意守丹田”等,即此之谓。有的认为只要守住了下丹田,便可“藏精固气”,或者“炼精化气”。其实,从中国医学针灸等有关穴道的理论来讲,关于下丹田部分,前有“气海穴”,后有“命门穴”,也就是现代医学、生理学中肾上腺的主要部分,这的确是人体生命很重要的关键所在。但是男女老幼,以及有病或无病的人,乃至肾上腺特别发达或特别衰弱的人,能不能守此下丹田的部位?或者可不可以守此下丹田?都是很大的问题,如非明师(有经验、有智慧、有成就的师长)指导,有时反而危害无穷。例如肾脏衰弱,或本来患有遗精、手淫、以及其它有关疾病,如阳萎、草泄等人,更加严重。当然其中也有少数例外,那是生理上其它原因偶然的巧合,绝非初步合理的成果。如果女子学习静坐,专心教以守下丹田的一窍,流弊更大,甚至,可能促成血崩等症,或者产生性变态心理等严重病症。至于专守上窍(眉心或头顶),也要特别注意年龄、生理、疾病等情形而定。如果一味乱守上窍,很容易促成血压增高、神经错乱等严重病症。有些人因守窍日久,稍有效果,就有红光满面的现象,自己乃至别人,就都认为是有道的高人。其实,如果年龄很大的人,一有这种现象发生,就必须当心脑溢血等症。此外,倘使身体上本来潜伏有性病的病菌,而并未彻底治疗痊愈,久守上窍,反而容易把性病的病菌引入脑部,而发生种种不堪设想的后果,此点尤须特别注意。总之,学习静坐与修道的方法,欲求长生不老的方术,自古至今,它始终与医学中精神治疗学、生理治疗学、物理治疗学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强调地说,这是一种医理中的医学,它已进入于利用精神的神秘力量和利用宇宙的神秘力量的医学,如果不通此中最高原则,而自作聪明,妄加修证,真还不如悠游卒岁,以终天年,为人生顺其自然的最高享受。何必弄到“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的悲惨下场呢!
              19、守窍与存想的原理
   因为讲到“存想”与“守窍”,就顺便说明一下“守窍”于“丹田”的情景。我不是说“丹田”绝不可守,也不是说“守窍”的方法是不对的。也许有人看了上述这些道理,反而骇怕却步,那都大可不必。“守窍”有“守窍”的需要,“丹田“有“丹田”的作用,但不可以不通原理,便乱来乱守,其实,“守窍”的方法,也便是“存想”的蜕变。“存想”的作用,便是使“精神统一”,使心理与意志绝对集中的一种方法。上文已经提过所守者是“窍”,能守者是“心”,便已指明这是由心理意志的集中开始,最后达到“精神统一”的境界,它所以利用人体生理的部位,作为初步入手的法门,大致说来,有两个原因:
   (一)人人都爱惜这个躯壳身体的寿命,不管多么丑陋,多么难堪的身体,只要生成是属于自己的,便会构成绝对自私而占有它的牢固观念。因此以修此肉身而达到长生不老为标榜,于是人人便肯用功向学。
   (二)生理与心理的作用,的确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体两面。生理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影响生理。由心理与生理的互相虬结,因此而产生精神的神妙,所以道家利用身心的关系入手,并非是毫无道理的修法。“守窍”的作用,它的重点,便在一个“守”,所谓“守”,必须要全部精神意志集中才可。只要精神意志真能集中,这个“守”的作用便可达成目的。譬如有一大堆金银财宝摆在前面,要你专心一志“守”住,那时,你便可以废寝忘餐。甚至,也可以忘记自己的身心而竭诚“守”住这堆金银财宝,这就是“守窍”的最好说明。
   可是要学静坐与修道的入;对于“守窍”的工夫,真能做好吗?老实说,十个静坐修造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做好,大体上,都是一边利用感觉来觉到这一部位,而他的思想意志,却绝对不能集中在这一部位。换言之,他一边感觉到这一部位,那是生理神经感觉的反应,但一边却胡思乱想,或浮念纷飞,那是心理的散漫,有绝对不能集中的苦恼,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精神与意志,它是一个很神妙的东西,你愈想要它集中,它愈会散乱,我常用“力学”的原理来解譬,也就是说,当“向心力”集中到极点的时候.“离心力”便在“向心力”中发出自然的反应。相反的,当“离心力”达到极点的时候,“向心力” 的作用,也便自然而生。等于你握拳握紧到极点的时候,你的手指神经的反应,就会自然放松。所以道家把这个精神和心理意志的作用,比方它像水银(汞),它的性质,总是趋向流动散开,甚至于分散到无孔不入的情形。因此,要想利用“守窍”或“存想”而达到精神集中的专一状态,就非简单的事了。精神不能集中专一,而要想打通气脉,达到身心预期的效果,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此中对于心理运用的神妙,更非片言可尽。没有达到精神集中专一的妙用,认为气脉已经打通,绝无此理。有的,只是属于幻想的妄觉,或是生理上特殊的感觉情形,并非真正的气脉通了。因为气脉打通的现象,一步有一步的征候,一步有一步的现象,如果以我这个普通凡人的眼光看来,几乎没有一个人真能做到的。
              20、守窍与炼气
   从道家修炼的方术来讲,“守窍”与“炼气”,并不是同一件事。“守窍”,是利用意识心的作用。“炼气”,是用意锻炼呼吸。但无论“守窍”与“练气”差别异同的作用是如何,
   它都离不开“存想”的关系,一般从事修道或静坐的人,不管从“守窍”入手,或“练气”入手,都认为气与静坐、气与道、气与长生不老的健康之术,是有绝对的关联。尤其专炼“气功”与专修“瑜伽术”的人,对于“气”,更为重视。从清末到现在六十年来,由于内家太极拳的普遍流行,所谓“气沉丹田”的太极拳原则,几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术语了,因此,许多学静坐的人,一上座,便吐故纳新似地把呼吸之气引向“丹田”,希望做到“气沉丹田”,以便可以入道。
   此外,还有许多修炼各种不同的气功,乃至各种不同道术的人,经常来问用什么方法,或如何修炼才能使“气机”凝住在“丹田”?或者问怎么样才能把气机停留在某一处?关于这些问题,我觉得非常有趣,我经常会反问他们:譬如有一只中空的皮袋,或者有一个中空的皮球,你把空气打进去了,希望这股“气”只停留在这只皮袋或皮球的某一处,你能做到吗?无可否认的,都会答说: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事。由此答案,也就可以了解人的形体,内在虽有百骸与五脏六腑,但是它仍然犹如一只中空的皮袋或皮球一样。“气机”内行,它是无所不通,无一处而不周流自在的。“气机”只是停留在体内的某一部分,除非是内部的生理机能已经有了障碍,生了重病的人才能如此,一个正常无病的人,绝对不可能如此的。
   如果说:有些从事“守窍”或“炼气”的人,的确可以做到,并非是不可能的事。那么,我可以告诉你,那是自己心理意识所造成的错觉作用,而并非真有一股“气”停留在那里。同时他所感受到,以及在形体上所看到的,那也只是神经血管充血的作用,与心理意识引导精神集中的关系,而不是“气”的留滞。因为心理意识专注在身体某一部分时,神经、肌肉、血液,都会随着意识的集中力量而发生作用,并非真有一股“气”,可以随着意识的思念,而让它凝结成一块,再让它乖乖地待在那一处。那么,道家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虚,炼神还虚”的说法,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吗?不然!不然!那也是实有的事,只不过是否真能确切了解,真能体会到“气”是什么?那是最要紧的问题。
               21、什么是气
   “气”是什么?这的确是个问题。中国的道家,关于“气”字,大约有三种写法,它也代表了三种意义。
   (一)“[上无下灬]”字:这是古文的气字,上面的“无”,就是无的古字。下面的“灬”字,就是火的变体。古代道家的丹经道书,提到了“气”,便常用这个“[上无下灬]”字。也可以说,无火之谓“[上无下灬]”。
   但是怎样才是无火呢?须知道家的思想学术,与中国古代的术数。总是脱不了关系的,尤其与五行、天干、地支等名相术语,更是息息相关。在五行之中,心属“火”,所以无火之谓“[上无下灬]”。做到息心清静、无思无虑之境,才是真“[上无下灬]”缊氤的境界。
   (二)“气”字:也是古文的[上气下米]字,籀文、篆书大多都用这个“气”字。强调些说,这个“气”字,也就是代表自然界的大气。
   (三)“[上气下米]”字:是后代通用的气字,但从古代道家与中国古代医学的观念来说,这是人们吃食米谷之后,而有生命呼吸作用的“气”。
   唐、宋以前,道家修炼的方术,有专门用“服气”的方法。那是专心一志,利用呼吸的屈伸起伏,以求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道术,它与印度古代瑜伽术中修气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又分化为后世各种修炼气功的法门。这些炼气方法的最后目的,都是凭藉呼吸的作用,由此而引发生理潜能的“真气”,那才是“气功”与“身瑜伽术”的极果。如果永远只是停留在呼吸气机的功用上,那就永远得不到“气功”与“身瑜伽”的最高成就了。
   那么,“真气”它究竟又是什么东西呢?所谓“真气”,也只是无以名之的代名词,在“瑜伽”术中,又有别名称它为“灵能”,或者形容它是“灵蛇”。至于西藏的密宗,则另称它为“灵力”,或名为“灵热”。总而言之,它就是佛家唯识宗所讲“暧”、“寿”、“识”综合起来的“业识”的功能。为了讲解的方便,我们借用现代语来说,它就是生命的“本能”,或可简称它是“能”。但是这里所谓的“本能”或“能”,并非就是物理学上“能量”的能,也不是生理学上“本能”的能,或者有些人认为它就是物理学上的电能,或认为它就是电,那都是观念上的偏差,不可妄用。因为它的究竟,毕竟不是“物”的作用。不过,这样一说,又很容易牵涉到哲学和科学范围的论辩里去,所以暂置不论。
              22、静坐与气的存想
   依照以上所讲,“静坐”与“气”,好像根本是没关系似的。这又不然,在中国文化中,“静坐”只是一种统称的名词,例如佛家的“禅定”、“止观”、“思维修”,以及“瑜伽术”、“催眠术”,乃至道家的“胎息”、“凝神”等等,凡是摄动归静的姿态和作用,统统叫它为“静坐”。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不管用什么方法来修习“静坐”,它总是靠我们这个身、心的作用。所谓方法上不同的差别,也只是心理造作意识的感受不同而已。至于这个身体发生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譬如一株松树,可以用人工把它培养成各式各样的形态,但是它本身的生命组织,由种籽开始萌芽,渐次抽条挺干,渐次分枝布叶,并无不同。
   因此,只要肯下工夫练习“静坐”,到了相当时间的火候,生理的“气机”,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的现象,都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现象与程序,例如年龄老少的不同、男女性别的不同、身体强弱的不同、有病无病的不同。再由此许多异同的差别,引起各人感受的不同,因此而产生许多心理不同的想象,最后,仍然还离不开“存想”的作用,如果稍已涉猎过道书和丹经,对于奇经八脉、大周天、小周天、坎离、铅汞、龙虎、阴阳等许多术语,存有想象中的幻觉,那么当“气机”发动的时候,它便自然而然与这些观念,配合成为一种新奇的感受,而造成种种的境界了。
   无论从那一种静坐的方法入手都离不开身(生理〕、心(心理)的相互关系,而且在静坐的过程中,无论重视气机或不管气机的作用,气脉的变化,必然循着固定的法则而引起感受。这个原理的大要已经在过去连续的叙述中有过说明,现在只从气机在静坐中所引发气脉变化的情况,再作较为详细的解说。当然现在所讲的静坐,同时包括佛、道两家,以及其他各种方法的内容和作用,并非只是单指某一种静坐的方法而言。
            23、人体内部的气机与空气的关系
   一般学习静坐和修道的人,大致都很容易把呼吸的气和空气的气连成一气。因此便认为空气就是入体内部气机的中心。其实呼吸与空气的关系,只是人体呼吸器官(肺部)的调剂作用。如果从修炼静坐的观点来说,那只属于达到横膈膜以上的效用。至于人体内部的气机,并非只与呼吸的作用连成一气,换言之,人与动物一样,由呼吸器官吸收空气,就如人们需要生火的时候,必须先要凭籍引火的燃料,用来引发本有的燃能。人体内在的气机,犹如一个原始的宝藏,它与生命俱来,永远潜在着无尽的功能,但不经过合理的修炼,这种潜藏的生命之能将随老死物化而去,永远无法发生作用。
   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便把呼吸之气与人体内部潜能的气机,分成三个步骤和三种状况,这是比较正确的观念。
   (一)是“风”。这便是指空气与呼吸器官之间的通常作用,换言之,一般人凭籍呼吸空气的作用而维持生命的存在,这都是“风”的状况。
   (二)是“气”。就是通常人的呼吸作用,经过静坐方法的锻炼以后,呼吸较为轻清而从容缓慢。
   (三)是“息”。经过静坐的高度修炼以后,呼吸之气,到达轻微而几乎止息的状态,那时呼吸器官的阖辟作用,等于停废。(但有关身体其他部分的呼吸,并未完全停止。)小腹部分以及下丹田之间。不靠呼吸器官的往返作用,自然而然发生一种翕辟的现象,这便是“息”。后来道家的丹道家们又称它为“胎息”。甚至有些丹道的修法,还专门主张“心息相依”便是无上丹法的根据。其实,这种说法,都是隋、唐以后,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被天台宗修习“止观”的法门所采用,渐渐普及变化,互相融会而来。因为在隋、唐以前道家的修法,虽然也很注重炼气术,但实在没有“心息相依”与“胎息”的理论,虽然有些假托魏、晋时代的丹经偶亦类似提到,但毕竟都是后世的杜撰,不足征信。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并非偏向佛家而薄斥道家,这只是从人类文化历史时代的发展过程顺便叙说一些老实话,与门户之见无关,更与考证之学无关。如要考证佛、道两家的修炼方法问题,实在有“刻舟求剑”,逝者难造之感了!
              24、静坐的休息与气机
   老子说过:“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回静。是谓复命。”“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这些有关修养方法的理论,完全秉承中国上古文化的传统。从观察物理自然的现象而立论。因为在物理界中,一切生命的生发之机,的确都是从静态中茁壮的。尤其植物界中的生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人,虽然和植物不同,但从婴儿、孩童,到达少壮的阶段,比较起来,愈在年少时期,静态的状况愈多,对于生命成长的功效也愈有力,这也就是说明静态对于人体生命关系的重大。所以一个普通人,在平日生活活动疲劳之后,必定需要休息,而最好的休息,便是靠睡眠来恢复生机。虽然睡眠与静坐的作用不同,但睡眠确是通常人顺其生命自然的一种静态。
   说到静坐,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同时也正好暴露人类智能的大弱点。一个人的生命需要休息,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也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是一个人开始练习从坐着的姿态取得休息,便会引起很多大惊小怪的说法,所谓那是修道啦!打坐啦!灰心厌世啦!走火入魔啦!等等似是而非的观念。其实睡眠休息的状态是卧倒的姿态;静坐休息的练习,只是坐着的姿态,和睡倒不同而已。其所以加上这些许许多多的名词和观念,统统都是人们传闻失实,或者以讹传讹的零碎知识,无形之中凑合心理的好奇或心理的恐惧作祟而已,它与静坐的本身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94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6#
发表于 2006-12-15 12:16:25 |只看该作者
25、开始静坐时气机的反应
   现在必须详细说明静坐与气机的关系和作用,但是首先必须先要了解一个观念,这是指一般已经成年以后,以及已经有过男女性生活以后,乃至包括老年入的情况而言,至于未经成年的童身,那又须另作别论了。
   第一反应--腿部的麻胀。在开始练习静坐时,如果没有以上所说的那些先入为主观念的存在,或者能够泯除这些似是而非的观念,他所感觉最大的困扰,便是心理的不能平静和生理反应的各种奇异的感受。关于心理的平静与散乱问题,留待将来讨论静坐与心理关系时再加说明。现在所要讨论的,只是偏重在生理内部气机的反应。关于这个问题,根据通常开始练习静坐的统计资料,十之八、九,便是静坐时,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以后,首先引起感受上的压力的,便是两腿发麻或发胀。于是促使浑身酸疼或不安,甚至,连带引起心理的不宁静。如果从一般生理卫生常识来讲,大多都认为那是两腿的血管被压迫的关系,等于一个通常不练习静坐的人把两腿交叉叠起,如不随时变更交换只是保持一个姿势经过一段的时间,便有腿麻的感觉,于是就认为它是很不好的现象。
   倘使从静坐的经验来讲,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是血管被压制的关系,实在是气机开始发生了反应的作用。因为气机在筋脉血管肌肉之间,不能畅通流行,所以有了胀痛麻木的反应感觉。换言之,这便证明了在生理上的阴[足乔]、阳[足乔]的气脉上,已经有了后天的障碍。反过来讲,当腿麻到不能过分忍受时,只须轻松的放开两腿,慢慢地让它自然舒畅之后,便会感觉到由于经过这一段短暂时间的压迫,而换得新奇的舒服和快感。事实上,当静坐工夫到达某种适当的阶段时,无论盘腿或不盘腿,这种新奇而舒服的快感,是长期永恒地存在。此时,虽然长期盘腿而坐,不但没有妨碍,这种舒服和快感,反而愈来愈盛。
   第二反应一一生殖机能的勃兴和其他。有关静坐对于生殖机能的反应,为了讲解的方便。必须把它分为(一)肾脏机能(二)生殖机能两部分来讲,因为在成年人练习静坐时,最初有反应的大多数是从肾脏部分(包括腰部)开始。日久工深,生殖器部分才发生反应,如果是少年人习坐,很多都是由生殖器部分先发生反应。
   (一)肾脏部分的反应:即是说静坐的时候,或在静坐过后,腰背会发生胀、痛、酸、麻等情况。倘使因肾亏而患有阳萎、早泄、遗精病的人,可能因静坐的关系,反而更有遗精或早泄的现象。如果不得其法或不知对治,甚之有至于白日遗精,大小便随时遗精,与静坐时遗精的严重症候。关于这些现象的来源,中医认为是肾亏的关系;西医认为是与肾脏或肾上腺、性腺和脑下垂腺,以及神经衰弱等因素有关。若是女性练习静坐,素来患有肾亏等症,不但腰部疼痛不堪,甚至会有白带等现象发生。其实这不是因为静坐的关系而产生这种不良的后果与副作用。实在是因为静坐的关系,发动身体内部气机的潜能,在将要通过而尚未通过肾脏与腰部的阶段,由于这些部位的神经与腺路有了宿疾的障碍,所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并发。如果知道了这个原理,再得明师指导而知道对治的方法,只要过此一关,则一切有关这一部分的宿疾顿消,恢复健康壮盛,自然不成问题。倘使没有明师的指导,不知对治的方法,最好是暂时停止静坐,等恢复健康时,再来静坐,如果又因静坐而重发时,就不妨再停。如此持之有恒,再病再停,再停再坐。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完全恢复健康。因为对治的方法大多,而且要因人而施,因病而治,或者运用身体运动的各种不同姿态,再配合医药的调整,相当繁复,故只能说到如此而已。但在此阶段,最要紧的守则,必须要绝对断绝男女的性行为,倘使能做到不但没有性的行为,而且无性的欲念,那便是真正无上的大药,决定可以及早恢复健康。至于健康恢复中的变化反应,则因男女性别、年龄老少、体能强弱而有不同,恕难-一评说,实非因为守密而不言也。
   (二)生殖机能的反应:即在静坐时,或刚刚下坐后,生殖器突然勃起,甚至久坚不下,犹如亢阳的状态,同时引起睾九部分微细神经的跳动,以及摄护腺、会阴部分轻微的震动。在女性而言,有子宫震动或收缩以及两乳房膨胀的现象。如依道家某些修炼丹道派的观念,便认为它是一阳来复之机,正好采药归炉,用意引动呼吸作为搬运“河车”等的基础,这种观念是否正确,以后自有专论,在此暂略。但在静坐的过程中,有了这种现象之后,如果不配合心理上的性欲冲动,那确是很好的情况。这是脑下垂腺、肾上腺与性腺等活动与兴旺的证明,对于身体的健康,是绝对有益的现象。但是无论年龄老少、男女性别。一有这种现象发生,十个有九个半都会引发性欲的冲动。有了性欲的冲动,就会引发头昏脑胀的感受。甚至,还有胸臆烦闷或发生情绪烦躁的感觉,非常难以排遣。如果因此而有了性行为之后,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还有过于性行为或手淫的损害,倘使不加上这些心理行为与性行为的破坏,那便有如老子所说婴儿的状况,“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它便会引发生命潜能而开始生机成长的作用。然而一般练习静坐的人,大都到此止步,极难过此一关,而且不知调整对治的方法,即使勉强压制,久久亦成为病态,与忍精之害有同样的毛病。如果练习静坐,做到绝对没有这种现象发生,那么,又等于生机断绝,久而久之,便使身心枯寂无情,等于一潭死水。
   三十多年前,我有两个练习静坐的朋友,有一位是中年人,他对我说:当他晚上和夫人一起对面静坐时,碰到这种现象发生,睁眼一看夫人,比平时容貌更美,于是便顺理成章,“只羡鸳鸯不羡仙”,进入凡夫的境界去了。另有一位是老年人,已经有六十多岁,有一次同在山中练习静坐,碰到这种现象,变成“亢阳不悔”的情况,想尽办法,总难收拾,甚至利用冷水沐浴,也依然蛙怒如故。最后他只好下山回家,寻找“老妻画纸为棋局”去了。朱熹说的:“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其然乎!其不然乎!此二公的静坐经历,给予我后来的启示,与专心一致寻求其中的症结所在,实有多者。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话对于同参的道友而言,仍然具有圣人名言的无上权威。
   关于静坐中生殖机能反应的调整与对治的方法,也很繁复而一言难尽。如果真要专心致力于静坐修道的人,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饮食。甚至,可以短时不食,必定生效。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戒律的基本,并非完全属于信仰的作用。谚云:“饱暖思淫欲,饥寒发盗心。”实在不是无因的。不过减食与不食烟火,也并不是简单易行的事,如果不明其理而不知运用之妙,因此而害了胃病,则得不偿失,不关我之言不在先也。
               26、背部的反应
   为了讲解的方便,现在先把静坐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做分段的叙说,因此分解为一、二、三……的次序。这种序次的分解,并不是说修习静坐时的反应现象,一定会循着这个程序而逐步发生;在有些人而言,这种反应会循着一定的规律,逐步的发生。对有些人而言,他会不依次序而突发的,这完全看修习静坐者的生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和思想的关系。而且我们虽然把它先做逐段分解的讲述,也是只举其粗枝大叶的概要来说,并未极尽精细地评说它的变化内容。等以后讲到得坐稍有成就,它在生理的变化中,必然循着一定的规律而产生变化的反应时,再做进一步的讨论。现在衔接前期一、二以后继续说明。
   第三反应-一背部与肩胛的反应。在静坐的过程中,感觉背部或肩胛部分有了胀痛,或者有神经紧缩等现象?它的原因虽然很多,归纳起来,可以用两个原因包括它的要点:一是气机循督脉--“脊髓”中枢神经上升的必然现象;一是生理病态的反应。再为分别说明如次:
   (一)病态的反应:这是指一般体弱有病或年老的人,他们在修习静坐时的现象。所谓体弱有病,包括肺病、胃病、肝脏、心脏等等内脏的病症,或者病根隐而未发。如果是有这些病症的人,当他练习静坐到达某一阶段时,就会感觉到背部胀痛犹如重压,腰软乏力或有疼痛等感觉。甚至还有背部神经抽搐痉挛等的现象;或者感觉在肩凝--两边肩膀连带后脑的背部,有强硬难受的感受;或者胀痛得汗流浃背,或冷、或热。
   如果有了上述这些情形,首先必须了解这不是静坐出了毛病,因为静坐只是休息的方式之一,一个人和动物,绝不会因休息而产生毛病的。这是证明自己生理上已经有了潜伏性的疾病之反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不经静坐的测验,你还不知道自己身体已经有病。而且自己能够感觉到有病痛,正是体能发出自我治疗的功效,并非是病入膏肓,达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例如一个人受了伤,而不感觉伤处的疼痛,那就是伤势严量的信号。如果伤势稍好,便会感觉到疼痛。又如患了感冒的人,当感冒病菌尚潜伏在内时,还无感冒的征兆,如果发出感冒的现象来了,这便是感冒已较减轻了。因此在静坐的过程中,有了这些现象,便须注重医药的治疗,以配合静坐,只要具有坚定的信念,度过了这些难关,便自然而然的渐入佳境了。
   (二)气机的反应:如果是正常健康的身体,经过了以前所讲的第一反应、第二反应之后,便自然而然会到达背部和肩胛部分发生胀剌的感觉。甚至好像有一样东西或一股力量在活动,只是很难向上冲举。而且自己的意识也会产生潜在的企图,好像觉得必须要冲过去才会轻松愉快,这种现象在丹道的观念里便叫它为“河车”转到“夹脊”的一关,是打通督脉的过程现象。实际上,这是阳气开始到达“还阳穴”的阶段,如果不能把心念放松,不能做到浑然“忘身“的意境,它就愈来愈有压力,换言之,每逢这种情形,你的注意力愈会向背部集中,自然而然想用意识假想的力量帮助它向上推进,因为注意力的愈加集中,反而使脑神经、胃神经愈加紧张。甚至过分用力,会使心脏收缩、更会增加背部胀痛的感受,有些学习道家某些丹法的人,用意去“导引”它过关,或者“以意驭气”,观想“河车”的运转,配合深长微细的呼吸,以六六三十六次的深呼吸,或以九九之数的呼吸频数,当做配合大小周天的观念,或者配合内功运动,或用瑜伽体功等方法引导它过头虽然也可收到一时的效果,好像俨然有物通过”夹脊”而上冲“玉枕”,但是毕竟都非究竟,而只是属于心理的力量,改变了生理感觉的作用,并非真是气机通过“夹脊”的真实境界。
   如果能够做到浑然“忘身”,或者运用智力而抛舍感觉的作用,只是一味沉静无为、等待它的充实,它便会像接触电机的开关一样,嗒的一下,豁然松弛,进入心境豁然开朗、精神特别充沛旺盛的境界,假使平常是勾腰驼背的人(受过外伤或生来如此的另当别论。)到了那个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的挺直腰干,开张胸膛,呼吸顺畅,胃口开爽。不过,往往因此而精神太过旺盛,不大容易睡眠,但普通一般人,都有定的睡眠的惯性,到此反而把它当做失眠的病态,心理愈加恐慌,那就背道而驰,无从说起了。
   第四反应--头部的反应。讲到头部与静坐过程的反应,它比其他各部分都较为复杂。从中国传统的医学观念来讲,“头为诸阳之首”,所以它的作用也更大。在丹道家的观念来说,它包括了后脑的“玉枕”关,与头顶的“泥坦”官,都是很重要的部分,从现代医学的观念来说,它与小脑神经、大脑神经,以及“间脑”与“脑下垂体”等组织有关,相当复杂,而且它与五官的神经细胞,都有密切直接的关联。因此修习静坐的人,常常到此而发生严重的问题,一般世俗所谓的“走火火魔”,也都是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现在为了讲解的方便,把它就部位作三个步骤的分解,(一)后脑(玉枕)(二)前脑(三)间脑。
   后脑的反应:在修习静坐的过程中,除非既空守寂,或静默沉思之辈,只把心理意识的比较宁静的状况当作静坐的功效。那就无从做进一步的探讨。否则,静坐的工夫愈久,必然会引起生理的反应,等到生理气机的反应经过肾脏、腰、背以后,它就自然而然的会上升到后脑阶段。当这无形无质的气机到达后脑(玉枕)的时候,最为普通的反应,便是感觉神志不太清明,有点昏昏沉沉,进入似睡非睡的状态。在佛家修习“止观”或“禅定”的立场便叫这种现象作“昏沉”。是修道的障碍之一。在道家某些丹法的立场来说,也有误认这是“浑沌”或“坐忘”的境界(其实是相似“浑沌”与“坐忘”的情况,并非真实。)因为道家是依身起修,首先侧重在生理上的生命能作入手的法门,所以认为这种现象是“养生”的妙境,这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观念。佛家是从心性入手,一下子便想抛开“身见”而直接进入性灵的领域,所以凡是“昏沉”或“散乱”妨碍了性灵清明自在的现象,统统须要扬弃。因此便认为它是障道的因缘。如果认清了原理和原则,佛道两家对静坐过程的异同,都不是“是非”的重点,只是所取的入手方法,各有不同的初步目的而已。其实无论佛道两家如何的不同,一个人,总离不开身心的相互关系和身心的相互影响。即使不注重身体,但当你进入静定的境界,仍然还离不开此身的作用,还须仰仗此身,然后才能打破这个躯壳樊笼的束缚。因此宋元以后的道家对于依身起修的理论便有“借假修真”的说法了。
   当气机进升到后脑而呈现浑然昏昧的状态时,如果是体力不足或身心疲惫的人,他就会垂垂欲睡,甚至,连带体力也不能支持静坐的姿势了。这种情形,应该是脑部的“氧气”不足,等于人在疲劳欲睡时,就自然而然要打呵欠一样的情形。倘使不是体力不足,因为气机上升到后脑的关系。当他在似睡非睡的境界中,最容易引起的现象,首先便是眼前昏昧,一片无明,渐渐的会进入似梦非梦的光景,犹如昏黄隐约的状态。这便是由后脑神经影响到眼神经的反应关系。许多人在这种状态中,便会像梦中见物一样,在昏昏迷迷中,看见许多事情和影像,可喜可爱的,可怖可悲的,种种情形因人而异。它配合了下意识(佛家唯识学中所说的独影意识)的作用,便会引起许多心理,和清醒以后思想观念的种种变化,一般人所谓“入魔”,或者真的有了问题,都是出在这个阶段。其中变化情况,非常复杂,它和一个人平常的智慧、思想、个性、心理、生理等,都有相互因果的密切关系。如果没有真正的明师指导,或者缺乏自信、缺乏健全的理智与正确的思想,实在很容易走入岔路。
   倘使了解了这些道理当时便不理会这些现象,因为过了黑暗的夜里,一定就会破晓。那么,只要经过这一阶段,便会稍觉清醒。或者眼前呈现点点的星火之光。或如萤火,或如钩链。或者有各种不同的光色。它都与自己内部生理的健康有关,所以才会出现在“内视”的境界里面。(至于何以会有这些光景现象的出现,其中原理实在不太简单,以后再说。)可是一般静坐的人,大都到此便自然而然地会想下坐,或者腿麻身僵而无法支持了。
   如果是身体内部并不真实健康,或者头脑与五官部分已有病根潜在,或者如中医所讲“上焦”有火(发火)。或胃部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肠胃病与各种轻重病症的关系,也可能因此而呈现眼角膜发红,或耳鸣、耳塞等似乎是病的现象。如果是牙齿有病的,很可能便有牙痛或牙齿动摇等状况出现。如果是有感冒潜伏在内,或者其他原因,也可能会在淋巴腺相似发炎,或者头脑神经疼痛,或前后脑神经疼痛等症状发生。但千万要记住这不是因为静坐而带给你不祥的毛病,实在是因为早已有病根在内,经过静坐而促使它的发现。换言之,这是因为静坐的关系,促使自己内在的体能发生自我治疗的功效,如果持之有恒,再配合医药的治疗,必然可使自己恢复绝对的健康,因此,自古学道的人,经常都必须对医理有所心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94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7#
发表于 2006-12-15 12:17:37 |只看该作者
27、静坐与后脑的反应
   在静坐的过程中,当气机达到后脑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一大进步的阶段,虽然值得欣喜,但也是很麻烦而复杂的阶段,极须小心与理智的审择,需要真能了解习静和修炼的“助伴”方法,例如:需要懂得医学上的气脉、针灸、药物以及其他许多“助伴”的功夫和知识等。所谓值得欣喜的,是说过了这一关便可打通中枢神经与大脑神经部分的气脉,而渐入佳境了。所谓麻烦而复杂的,是针对一般体能衰颓、或脑神经已有病态而尚未发觉,或者是先天性即带有精神病态和心理不正常的人而言,每每到此一关,便发生许多歧路,甚至,中年以上的人来说,也很可能发生类似高血压的难受感觉。其实,绝不会有高血压的可能,只是感觉上难受而已。如果到此自作聪明,再安用守意于上丹田-一脑部,便会导致红光满面,而发生高血压的征兆了。一般世俗的观念,往往认为红光满面便是修道有成的效果,那真是大有问题的事,切切不可错认。
   其次,当气机到达后脑时,耳根很可能就会听到内在奇异的声音,以及耳塞、耳鸣等的感觉。这种现象,都由于气机到达后脑时,脑神经部分的气脉将通未通,因此受到气机的震荡而发生的脑波作用,如果其人的理智不够清明,便会引发潜意识深处种种的幻觉。例如:有深厚宗教信仰(无论任何宗教)的人,他便会幻觉为神异的声音,千奇百怪,难以缕述,但总不外与见闻、知觉、经验有关的事,彼此互相穿凿附会而已。甚至,有时候证之于小事,好像也颇灵验,因之便认为是他力(仙佛或主宰、先知等)的灵感声音,或误以为是神通中的耳通。其实,这就是证明心力的本身,它的确具有灵验的感应功能,而这些反应只不过是一种小小证验的现象,并非是真正的“耳通”,而且对大事也绝不灵验,如果妄信为真,必成魔境。若能不随境转,或者时常咽津纳气,放松头脑的感觉(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放心引气下降,便可安然过此一关,而转入前脑。倘使能懂得道家的内功、密宗的体功,以及瑜伽术的调整方法,再借助医药的辅佐,那就更好了。
   但到此必须注意,有许多学习静坐的人,在静坐的过程中,气机发生了变化时,心念的注意力往往会被感觉的境界牵制,尤其到达脑部的时候,对感觉的注意力更为强烈,因此而促使小腹收紧、横隔膜上缩,甚至,连带而有胃口不开,食欲不振、大便不畅,或大便秘结等暂时的现象。如果偶然用些消炎剂或通便药等,也有帮助,但无论是中药成西药,最好要有医学的知识和经验,例如:中国医药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心脏与小肠、膀胱等又互为表里。有时为了调治便秘,运用气功而舒畅肺气,就能不药而通。心脏紧张过分,有时会引发膀胱的变化,与小便的异常,例如:惊恐过度,不知不觉便会遗尿,或小便频繁,俗说吓得屁滚尿流,便是表明心理足以影响生理最明显的事实。学习静坐的人,倘使没有真正实验到家的过来人的指导,应该多多参照医理,大致也可以帮助你不会出太大的毛病。
               28、前脑的反应
   在静坐的过程中,当气机到达前脑时,当然已在通过后脑之后的阶段。此时反应的现象不如在后脑时复杂。它的反应,最有可能而极普通的现象,便是前额左右两边太阳穴的气胀,两眼皮有重垂而昏昏欲睡的感觉。如果体力气机较为充沛的人,便感觉后眉心和鼻根(山根)之处,有鼓胀或轻微刺激的感受。但杂念纷飞的情形,到此便自然减少而微弱,虽然神思与心境,并不清明,而带有轻度昏沉的感觉,但较过去发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已经迥然有别。唯一不好的象征,便是容易引起眼睛的充血,而使眼膜有红丝如发炎的现象。并且到此往往眼观光景,或如一团太阳之光,或如月亮之光,或如点点萤火之光,有时闪烁不定,有时固定不变,不论闭眼或开眼都如在目前。甚至,在这些光影中,可以看见人物并预知未来的事,因此,有人便认为这就是眼通的神通境界。有许多人因先入为主的观念,深入佛学道术的所知障,如执着圆陀陀、光烁烁等形容术语,就当为真实,而认为这种光明,就是自己性光的显现。禅宗呵斥为光影门头,道家认为是幻境,就是对此等初期的现象而言。其实,这是因为气机在脑神经里闪烁不定,所以由心念之力与脑波的震动互相排荡磨擦,而发出的暂时变化现象,并非真实。至于光色的不定,那是由于腑脏之间潜在有未发病症的象征,例如:肾脏(包括生殖神经等部分)衰弱有病,往往便反映出黑点的黑光;肝脏衰病,光的反映则是青色;心脏衰病,反映则呈红色;肺部衰病,反映白色;脾胃衰病,反映是黄色;胆衰病,反映是绿色;如果配合神秘的测验,凡是黑色光景者,主灾晦,青色主忧悲;红色主横逆;绿色主魔障;黄、白最为平安而吉祥。不过这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定法,须知“一切唯心”与“心能转物”的道理,“但得正身心,魔境可转圣”,只要在自己一念的邪正之间,深自反省检点心里的思想和行为,力加忏悔,才是正理。如果眼球充血不散,必须配合医药,自然有利而无害。
   其次,停留在前脑的气机有时因不知道当的调整和导引,便顺势而冲向鼻端,引发鼻窦神经潜在的病症,就会经常流青鼻水,变成鼻窦炎的现象。有一派的道家,认为这种现象,便是精气走漏的毛病,必须要紧搐鼻子,使其元气不漏,才不会丧失至宝,其实,这种现象,是不是精气走漏,姑且不加辩论,到此紧搐鼻子,倒不失为对治的良法。不过,如何紧搐,那是一大问题。最好而最有力的治法,必须经过医学的证验,确认这种鼻水并不带有浓计或其他病菌,则只要净出鼻水,然后倒吸再流的液体回去,如此多咽几天就可不药而愈,另入佳境了。否则,也有人因此而多年流青鼻水而难以痊愈,因此而引发其他的病症。过去我亲眼看见许多出家的和尚或道士,以及修道学怫的人,作功夫到此都犯有此病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于是便学唐末高僧懒残与寒山子的”寒涕垂膺”来自作解嘲,真是“其鼻可同也,其愚不可及也”。笔者过去也曾经在此过程而受三年之患,终因“天启其牖”才自知其调理而转入胜境。思之,不禁为后之来者一叹!如过此一关,便有内闻檀香气味,和各种香气的反应。那都是发自内脏正常的体香,并非完全是外来神秘的气息。
               29、间脑的反应
   如果气机的冲力,过了前脑顺向鼻根(山根)下流的一关,能够随顺心力的导引而倒吸下降,它便如[O│O]形的回旋转到大脑与小脑的中间(间脑),而上冲到头顶部分。(道家称此为泥洹宫,密宗与瑜伽术称为顶轮与上空的梵穴轮。)然后神思大定,身形端直,一般注重道家修炼丹法或内功者,便认为是督脉完全打通的现象。其实,并不尽然,切勿错认:这只是气机循督脉的变化,初步打开中枢神经,进而刺激间脑的作用,促使内分泌(荷尔蒙)均衡分布的最好象征而已。但往往有些人,到此而发生头顶刺痛等暂时的现象,或者会有头顶胀满,犹如有物压顶,或铁箍箍顶的紧箍现象。这都因为脑神经的气脉没有完全打通,或者因为被感觉过度牵引所造成。如果能够放空注意力,犹如舍去头脑而听任其自然,渐渐就会感觉头顶中心发生一股清凉如水、异常舒适而下沁心脾的感觉。这种现象,在佛家修习禅定和修习止观法门来讲,即是轻安的前奏现象。因此,可使烦恼妄想减弱而进入初步的定境。如果因此而有甘甜清凉的津液(由脑下垂体所发射的内分泌)下降,在道家的修炼方法而言,便认为是“醍醐灌顶”、“甘露洒须弥”、或者形容它为“玉液琼浆”等等,而认为这是返老还童的长生药酒,虽然言之过于神秘,但对于人体的确是有祛病延年的功效。甚至,可使胃口大开,多食与饱食可以随时消化净尽,并且完全吸收食物的营养;同时也可以不食而不感觉过分饥饿,或服气而耐俄。到此阶段,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则只是附带的必然现象而已。
   此外,在气机真正通过头脑部分(包括前后脑)的阶段,在头脑的内部,必定会有轻微的壁劈拍拍之声,这是气机将通未通之间,脑神经所引起的内在反应,这种声音也等于一个人用双手抱住两耳,可以听到自己心脏与血液流通的声响一样,不足为奇。这是脑波震动的声音,现在西方(美国等地)神秘学的研究,叫做阿尔发脑波(α-WAVE)便是这种声音的作用。不过有时候,因为执著注意力或上焦有潜在病症时,往往会使头脑发生轻微的振动,好像得了头风病一样的现象。如果不懂得对治的方法,不能放松感觉的注意力,便很讨厌地成为惯性的病态。倘使知道清心宁静、凝神专一的心地法门,便自然而然会进入如上所说“轻安”的定境了。如果生来乘赋特别聪明的人,虽然没有学习静坐可能在少年或青年的时候,也自然会有如此现象。但是从医学的立场来讲,这也可以叫它是神经过敏的一种现象,如无其他因素加以刺激,它并非病症,这点必须要在此附带说明的。
   静坐的过程中生理上所起气机的感受,如果已经达到如前所说:确已有过腰部(尾闾)、肩背(夹脊)、后脑(玉枕)、头顶(泥洹)、眉间(印堂)等逐步的反应,从一般观念来说,便认为是已经打通督脉(脊髓神经-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现象。其实,这只是初步的生理反应而已,并非是真正的打通督脉。督脉真正打通,有种种征候,也有种种诚乎中而形乎外的特殊象征,并且随时与任脉(自律神经)有互相呼应的作用。若是只有一般生理上的反应感觉,还是微不足道的事。
   当气机经过这些逐步反应以后,它还盘旋在脑部的时候,最大的关键,就是头脑部分,经常有胀痛难受的感觉,或有沉重昏睡的情况。甚至影响眼神经、耳膜、牙龈、鼻腔等处,发生类似病痛的现象。或者有头重足轻、脾气急躁,容易光火,以及精神亢奋,大便秘结,不易入睡的反应,即便睡眠时也是夜梦不宁。这样说来,静坐和通过督脉的情形,比起一般不学静坐的人,反有更多不良后果,那又何必学习静坐呢?这可不必为此骇怕,以上所说的,只是笼统的经验谈,是凭亲自经历过的求证经验,和许多习静者所发生“个案”实例的总论,只是说当此过程中,全有这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有关这些现象的发生,还须视个人的年龄、性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而有差别,并非个个必然如此。而且因静坐的反应所发生类似病痛的感觉,并非真如生病的痛苦,也只是说有“类似性”和“可能”如此而已。
   总之静坐到了气机上行达到脑部的时候,至少已经有了一段效果,极需要“沉心守静”,等待气机下降到喉管(道家叫作十二重楼)、胸部(膻中)、胃脘(中宫)、小腹(丹田),经过肾脏部分而到达生殖器官的顶巅。这一路下来,便是道家和“内经”医理学所谓的“任脉”线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94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8#
发表于 2006-12-15 12:20:26 |只看该作者
30、如何打通任脉
   那么,气通“任脉’”,是否一定会循上面所讲的程序而逐步下降的呢?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值得特别注息。一般学习“静坐”和“修道”的人,阅读有些习静和丹经等书籍,往往“依文解义”,并无真实的体验,或者是受先入为主的主观错觉造成的见解,认为打通“任脉”,一定是衔接上述打通“督脉”之后,必须如此如彼的用意“导引”,而进入“任脉”。如果是以意识作“导引”的工夫而言,有此想像,也不为过。倘使以“静坐”作为修道入门的观点来说,这是粗浅的作为,不足为贵。现在为了说明气通“任脉”的情况,姑且用分解叙述的方法来讲,以便学者自己神而明之、融会贯通地自去领会。
   任脉的重心在于中宫:道书及中国医学所谓的“中宫”,只是一个抽象的名称。它主要的器官,就是胃脘,也可以说便是“胃”部。接过去阴阳八卦的抽象理念来说,它甚是五行(水、火、木、金、土)的“土府”。金、元时代的中医,对健康重点的看法,约有两派:(一)以专治中宫的胃气为主。〔二)以专滋养肾脏“坎水”为主。这种属于中医医理学理论上的观念,在此暂且不论。而他们原始的观念,都从阴阳八卦等抽象理念的逻辑推衍而来,所谓“四象五行皆藉土、九宫八卦不离壬。”便是这些理论的依据。但依事论事、脾胃对于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和养生修道,实在是太重要了。不论任何大小病症的发生,第一项严重的警告,就是胃的食欲先发生问题。例如伤风感冒了的人,胃口一定不好,肠胃一定有问题。换言之,肠胃消化良好的人,即使有些伤风感冒,也满不在乎。胃口上通食道管,就是道家所谓的“十二重楼”,下通大肠,以及连带影响肾脏、性腺等作用。
   静坐到达肠胃有气机在滚动,乃至气机鸣荡,内在有如气泡声音等感觉的时候,这便是初步的第一征候。经过这一征候以后,往往有食欲亢进,或者感觉气满而不思饮食的现象,如果有了食欲亢进的情形,必须要节制饮食,不可贪图口腹之欲而过分吃饱。但在此时必须注重好的营养,足使真能吸收融化。倘使有气机胀满不思饮食的情形,应当酌量减停饮食。以待有食欲的需要时,再慢慢的少吃多餐,以资补益。
   其次,在“中宫”胃部有了如上所说初步的第一征候发生时,也很可能在同一时期,便有打呃、嗳气、放屁等现象。有些学道人,看丹经道书,或听过师傅口诀,认为放屁是走漏“元气”的事;拚命紧撮谷道,忍屁不放,弄得浊气薰蒸内脏,至于面黄肌瘦,或者引起便秘,内外痔疮,乃至其他的内脏病症,不一而足。其实,真正的元气不可泄漏之说,并非是指在此过程中的屁气,那是别有道理,容以后再说。总之,当此过程,嗳气、放屁,大可任其自由一番,以便肠胃真正清理净尽,而有两种现象,特别值得注意:
   (一)打长呃、嗳长气,好像有严重胃病人的情形。
   (二)大便频频,有的严重到犹如泻痢的情形,乃至连续十天半月不等。
   有关打长呃和嗳长气的认识:这是胃气上行(亦即同于瑜伽炼气术所谓的上行气发动),将要冲通食道管的象征。等到食道管的气机真正冲开以后,头脑清新,胸怀舒畅。而且由头顶降到“唾腺”所流出甜蜜清凉的津液,滑滑而自来、源源充满口腔。这便是丹道书籍上所说的长生之酒、甘露自洒的征候,也有用“玉液琼浆”的神妙名词作譬喻。过去在康藏一带修习密宗教法,对于有了如此打长呃、嗳长气的人,便会生起恭敬礼拜之心,认为是气脉已有相当成就的非凡之人了。
   有关大便频数类似泻痢的认识:一个普通的人,如果有了大便频频,甚至有泻痢屙水等情形,当然是有严重的肠胃病,或者是急性肠炎等病症的现象。但无论属于哪种病征,毫无疑义的,它给予人的感受是痛苦的。倘便是因“静坐”发动气机的原因,虽然有大泻或屙水等现象,但并无痛苦的感受,而且头脑、内脏反有一种清新舒服的感觉。虽有轻微的软弱之感,但无大碍,等泻到最后,屙出一些稍带紫黑色的粘液,便是肠胃的积滞,真正清除净尽,自然而然就会停止泻泄了。如果是专门从事养生修道的人,经过这一阶段以后,心境的静定境界,和生理上的感受,一定会进入另一新的状况。但对饮食起居,必须适时适量,特别知道谨慎,不可贪图口福而过饱或乱吃东西,总以恬淡为宜。尤其对于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应该特别守戒。如有家室之人,难于免俗的,至少要作到“寡欲”为上策,倘使违反了上述男女饮食的告戒;又须经过“静坐”工夫--时间的累积,而再度发生泻泄等现象。一般“静坐”修道的人,“屡成屡败”的经过,这也是其中重要关键之一。至于纵欲无当者流,更不在话下了。
   中宫胃气的发动和食道管:人尽皆知我们的生理,自喉头部分开始,便分为食道(后)、气管(前)两支。如果气管系统有了疾病,或者碰到伤风感冒等情形,便有咳嗽呛气等现象发生。而咳嗽的情形,又有干咳和痰咳等差别。干咳,大多由于支气管炎所发生。可是有些痰咳,便和食道管连带胃部的病症有关。但在“静坐”修道者来说,当“中宫”气机发动,有了打长呃、嗳长气的现象之后,便会感觉胸膈之间严如有物堵塞、欲吐之为快而又不能畅所欲吐。等到上行气充满、忽然咳嗽带有混浊灰暗色的浓痰,便是食道管初步打通的征候。道家者流,对这个部分的名称,叫作“十二重楼”。密宗者流,对于这个部分的名称,使叫作“受用轮”(喉轮)的脉结。事实上,都是指由喉头开始,连带食道管而直下胃口一带的系统。密宗的修法者,认为打通了“喉轮”气脉,便可没有妄念烦恼。其实,这也是笼统的说法。真正打通了“喉轮”部分的气脉以后,可以做到减少无明的烦恼;换言之,就不像普通一般人们因胸怀烦恼而产生情绪烦躁的情形,并非完全可以到达不起妄念,但至少有可使无明妄念减轻的作用。因为完全做到妄念不生,那还得靠心理上的定静工夫,不是全凭生理的作用即可一蹴而就。
   那么食道管对于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会有如此的重要吗?诚然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一般人的食道管,是经常输送饮食的主要孔道,虽然饮食经过这条孔道就送到胃里接受消化,但是有些饮食的渣滓,仍然还会停滞在食道管的壁道上,日久年深而不加清理,便如输送油管或输送水管一样会起锈硬的障碍作用,所以食道管癌等病症,也因此而引发。例如用玻璃杯冲泡一杯牛乳,无论如何,玻璃杯壁上,一定会留下一些牛乳微细的成分。至于其他的食物渣滓,就更容易留下痕迹,虽然生理的本能,有自动清除的功用,但一时也难完全消失净尽。修炼健身瑜伽术的人们,经常要吞用一条长纱带来洗刷胃部和食道管,也便是为此之故。如果能够由“中宫”胃气的上行而打通了食道管,则对健身瑜伽术的修炼方法,反觉甚为粗鄙。
   有关道家上下“雀桥”之说和舌抵上颚:待胃气上行,打通食道管以后,则胸间“膻中”部位,自然有豁然开朗之感。甚至,守静之极的人,还可感受-一听到心脏部分,似乎有劈拍开裂的声音,犹如佛家所形容的有“意解心开”的感觉。此时严如有物下沉,气入小腹,舌尖上翘的自然反应发生。无论佛、道、密宗、瑜伽术等任何一家的打坐方法,都以舌抵上颚为基本坐式的内容之一。从一般的观念来说,舌抵上颚是为衔接上颚门牙两齿缝之间的唾液;吸收“脑下垂体”所放射新生的津液(内分泌之一),以便“咽津纳气”,用作“返老还童”的修炼工夫。所以一般初学打坐的人,只要依照舌抵上颚的姿势去作,便自然而然有津液满口,需要啯啯吞咽的现象。甚之,津液有时还呈甜淡和清香的滋味,尝所未有。但到了胃气上行,通过食道管的时候,喉结骨自然内收下压,舌尖便自然上翘,进而可以直立接触到小舌头部分,内卷而封住喉头,使呼吸之气,自然由轻微无声而达到接近停止的状态。这种情形,便是道家丹经所说的驾起“上雀桥”而登天梯的现象。在瑜伽术的静坐法而言,这是真正自动作“瓶气”的工夫,停止呼吸的作用。于是,后脑神经震动所生的“天籁”鸣声和震动的异声,所谓“脑后鹫鸣”、“眼现金光”的现象,便自然而然愈加清晰,心境宁静无妄的境界,也愈来愈加清明。
   虽然如此,但自“中宫”胃部所起的下行气,是否真已进入下丹田(小腹内在的中心点),还是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果在童身(指性知识和情窦未开的名词)修道者,这个问题又当别论。倘使从一般已经有过性行为或变相性行为经验(如手淫、梦遗等)的人来讲,真正气归丹田气海,并不如此简单。因为当下行气将通丹田气海的时候,小脸和耻骨以上的神经,都自然而然会有刺痛的感受。等到这种刺痛感觉完全过去,气机直达“海底”烂明)摄护腺部分而贯到生殖器(女性仅到子宫部位)时,只须稍加注意,便会自然收缩回转。摄护腺乃至会阴部分,都会自然生起紧缩的情形,丹田(小腹)充满,发生内呼吸(指小腹内在的轻微呼吸的现象),这便是道家丹经所说的“下雀桥”的作用。再进而到达口鼻呼吸与内呼吸完全静止,生殖器收缩和睾丸的收紧,就如婴儿来未孩的状态,这便是一般道家丹经所说的“马阴藏相”的初步现象。到此,饱食多吃和服气不食,都无所谓,便可真正实证到“静定”的初步工夫。但是差距真正打通“任”“督”二脉;和修道入定,超越人天的境界,仍然还有一段并不短暂的距离。
   上文讲到在静坐过程中气机发动之后,任督二脉有了反应的种种情形,并非就算是任督脉的真实打通。可是一般人便把这些反应作用,认为是任督脉打通的现象,真有“迷头认影”,自落痴狂的见病之嫌。不过只对健康长寿来说,如果运用恰当,却也不无小补。倘使真要诚心学道,那便要审慎明辨,不可认妄为真了。
   前面讲到有关(中官)胃气发动上述食道管时,便有嗳气打呃的情形,曾经引起一些作静坐工夫的好奇朋友,纷纷来函询问每个人自己打呃嗳气的现象,是否便是这种景象?实难以骤答。总之,无论因静坐作工夫所引起的嗳气打呃,或因胃部有病症所发生的打呃嗳气,统统都是肠胃有废气(Gas)的关系,那是毫无疑问的事。调整中和肠胃有废气的方法,无论中医与西医都有药物,不妨求医诊断,加以药物的帮助,对于修习静坐,绝对有益而无害。尤其修炼道家的人,非常注重外金丹(药物)的作用,以辅助修道的进度,此所以学道者不能不通医理之原因也。
           31、不食人间烟火与中气的作用
   倘使真从本身“中宫”的胃气发动,上通食道管“十二重楼”,舌头自然而然上扣上雀桥(小舌与两鼻内初通气之处)直接脑下垂体散布的内分泌(头顶下降的津液),随时咽食清凉甘芳的液体,就可渐渐至于不需双鼻呼吸通气,自然而然做到了停止粗呼吸的往来。这是瑜伽术中强制修炼壶式“瓶气”,和道家强自闭气所希求的难得境界。到了这种程度,对于饱暖饥寒和外界的寒温暑湿,便能产生较强的抗力。甚至,可以做到不思饮食。自然减少睡眠的功力。但必须亲近真正过来人的明师指导,适当地减除饮食,乃至暂时不食,方可渐渐深入初步的一种定静境界,而非平常的感受所能领略得到的滋味。可是到了一个阶段以后,仍然需要好的饮食滋养,才能更加充实内力而打通性腺部分(进入阳[足乔]、阴[足乔])(畅通四肢阳维、阴维)、而达美不可言的景况了。至于哪样程度才可暂停饮食?哪样情况需要重新补充饮食?那就要看修习人的实际进度而定,不能纸上谈兵似的妄加预言了。这种情形,过去在道家丹诀上,称之谓“火候”,等于煮饭烧菜的火功一样,需要当时的心领神会,不是完全呆板接受而不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94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9#
发表于 2006-12-15 12:21:20 |只看该作者
32、大腹便便不足道
   但是当任脉通畅的象征稍有“火候”,也就是内呼吸(小腹丹田部分的呼吸)有了作用时,大多数都会随着这种作用,自然气沉丹田,变成“揠苗助长”的现象。因此造成小腹充实,外形突出犹如一个圆鼓状,而俨然以此沾沾自喜,自认已经达到“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的境地。其实,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如果一味妄加注守丹田,就会引起肾脏、性腺、大小肠部分种种的反效果,更不容易打通带脉(围腰圈身一带)的气机。此时必须注意稍微用意收缩小腹(耻骨以上到肚脐部分),迫使气机自然打通带脉范围。但又不可过分用意,造成感觉上太过着相的流弊。如此久而久之,气机由会阴(海底)部分,发动循左右两大腿的大脉管而逐步逐节下行,一直到达两脚足心为止。渐渐消除盘腿而坐的酸、痛、胀、麻、痒等感受,由此再进而达到两腿和足趾。以及胯、膝、足踝骨,和每一节神经、每一细胞,都发生暧、软、轻、乐的快感。甚至,不但不想下座,反而喜爱盘腿久坐,贪囹其乐而入于轻安舒适的妙境。由此境界再加沉静止定久了,气机再循督脉的腺路,上冲腰、背,畅通左右两肩胛的神经丛而达于两手指尖和手心。全身软化,融融陶陶,而有“柔若无骨”的感受。然后气机的感受,再循小脑(玉枕、泥但)上行而到达前脑部分,随着细如无有的极微呼吸,沉沉下降,充满全身而畅通四肢,平常所有身体存在的感受,此时几乎毫无感受,恰如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到此地步,才可勉强说是任督二脉初步暂通的象征。从修习静坐而希求健康长寿的目标。或进而追求修道的效果来说,打通两腿神经下行气的重要,比起打通任督二脉的重要;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倘使工夫没有到达腿部发生妙乐、暧、软、轻灵的境象,便自认为已通任督二脉,那便是自欺之谈,误入不浅。
            33、人身和人参的两足之重要
   天地间的万物,大体归纳来说,不外动、植、矿物三大类。矿物属于“地大”的固体性。姑且不论。凡是植物生命的泉源,都从它深入大地的根柢而来,尤其如人参等的根足,其形状更与人形相似,可以引用做为此类的发明。人是动物中至精最灵的生命,人与植物以及旁生横走的动物都不相同,人的根源在于头顶,头顶以上的虚空,就好比是植物的大地。而人的两腿双足,等于是植物枝叶的巅末。修习静坐作工夫,如果气机没有到达两腿双足而畅通四肢的神经未稍,等于一株枝叶枯落的枯木,虽然干身尚未朽腐、那也只是“不亡以待尽”而已,毕竟未能恢复生机。如果两腿双足的气脉轮转通畅以后,腰杆自然挺直,臀部肌肉收放有力,走起路来,脚踏实地犹如凌虚步空,甚至足底踏触的大地,犹如软褥重茵,像似海绵一样的感受。假如又兼习武术练功夫的人,到此自觉身轻如叶,整个四体只有一具微细轻灵骨架存在的感觉,只须用一只脚的大拇趾,即可立地如钉,自然挺立不倦。相反的,如是因有病而体力衰弱的人,“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同样的也会产生如上述这些感受,不可错从重心,自以为是,那就笑话大了。
   前面讲过打通“任脉”的一些粗浅反应和景象,并非就是通“任脉”的全部微细说明。实际上,“任脉”的难以打通,比打通“督脉”尤甚。一般修习静坐的效果,大体上都从“督脉”反应比较显著的现象而说,对于“任脉”真正打通的作用,都是“语焉不详”,甚至,大多有茫然之感。其实,道家与中国医理学上所谓的“任脉”,包括现代医学自律(自主)神经的系统,以及内分泌(ENDOCRINE)系统与腑脏的所有机能。如果从打通“督脉”--脊髓神经、脑中枢神经部分的效验,进而畅通“任脉”,那么,体内所有的五脏六腑,自然而然就有良好的变化反应,促使生理的新陈代谢转向健康旺盛。道家相传的术语所谓“一脉通时百脉通”,应该是指打通“任脉”而言才对。有关“任脉”通畅的种种情景,一时难以尽述。现在暂就其他有关气脉的要点,先行述说,或者可以连带反复说明其内容。
              34、气脉的异同之争
   静坐与生理的反应;依照中国道家修炼神仙丹道的方术,以及中国医理学鼻祖的著作--“内经”的原理,有关“任”“督”二脉与“奇经八脉”的神奇古怪、迷离惝恍的传说,大体上,已如上文陆续剥去神秘的外衣,逐步的讲解。当然啰!打通气脉的过程与所生反应的各种现象,因有男女老幼和身体强弱壮病的不同而各有差别。即使一般的感受完全相同,而智能理解的各别,与所发生枝节上的感觉和体验,也会造成许许多多的不同。我们过去所讲的,只是原理原则的大要,并无多大的出入。
   但除了道家修炼方术上的“任”“督”脉等的说法以外,另与道家有类同关系的西藏“密宗”和印度“瑜伽术”等,对于气脉也有同等的重视。可是“密宗”和“瑜伽术”的气脉,却注重“三脉四轮”或“三脉七轮”,与道家的注重“奇经八脉”,几乎完全不同。因此修习“道家”与“密宗”或“瑜伽术”的人,不但在方法和理论上互有扦格之处,同时也因此形成门户不同的异见,互相排斥。此所以被一般人视为“江湖”方术,难以入于正统学术之林,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其实,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是由于所学的不博,或者好学而不深思体究,因此没有融会贯通,视同冰炭。殊不知无论学“道”、“学“密”、学“瑜伽”,乃至要作道、密、瑜伽的工夫,要达到他们所标榜的境界;除了以身心作工具,由这个身心来实验方术的效果以外,更无别的依据了。既然同是运用人我的这个身心,难道因为方法的不同,就可以使得五脏六腑、神经、骨骼等改易位置,另外换成一副不同的形态吗?既然不能,除了在观念与感觉上,受先入为主的理论影响,产生不同的幻觉以外,还有别的具体事实,足以证明其中的确是有异同吗?如果勉强说是的,那也只是感觉上所注意的重点不同,绝非另有一副不同的身心。
            35、道家与密宗有关气脉的不同图案
   中国道家的气脉之说一,由书有明文的庄子“养生主”篇中提出“缘督以为经”与“中于经首之会”的概念开始,就一向被认为“任”“督”二脉为修炼静坐的要点所在。其实,除了以“任”“督”二脉为主脉而外,最要紧的,还是以“奇经八脉”为全部气脉的中心体系。但自上古印度的传统演变而来的西藏“密宗”,它修炼气脉的方法,几乎完全与中国“道家”不同。它是以人体内部的“三脉七轮”为主。所谓“三脉”,便是左右中的三脉;“七轮”,便是由梵穴到会阴(海底)的七个主要部位(如图)。
   从“道家”先入为主的修学者,往往对“密宗”之说弃而不顾;驾信“密宗”的修学者,每每视道家为旁门。殊不知“密宗”与瑜伽术的气脉之说,是包括上行气、下行气、中行气、左行气、右行气等五行气和五方佛的作用。魏、晋以前的道家修炼丹道之说,也最注重五行与五色气的重要;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等说法,在人体而言,也便是包括了五行气的暗示。宋、元以后的道家,虽然只以“任”“督”等“奇经八脉”作为方术理论的依据,但对左(青龙)右(白虎)二脉的重视与效用,仍有同等的重视。倘若有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地汇通了各家的所长,便可知道在静坐的进度中,真正打通“任”“督”二脉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左右二脉和中脉的重要了。如果没有真正打通左右二脉和中脉。要想进入真正的“禅定”,也就是道家所谓“凝神聚气”和“炼气化神”而进入“天中天”的境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妄想。换言之,真正打通“任脉”以后,如“密宗”与“瑜伽术”所谓的左右二脉,也便自然畅通回旋而无障碍了,静坐的工夫,必须到此境界,那么才可由技而“进乎道矣”。同时距离打通中脉的远景,才有希望。
   现在让我们看看中国道家中奇经八脉的分布路线。根据黄帝内经,难经的记述,综合整理如下:
   (一)督脉:督脉分布路线共有四条:(1)起于会阴部,循脊柱向上分布,至颈后风府穴处,入脑,上行至脑巅顶,沿头额下行,达鼻柱。(2)起于少腹胞中,下抵阴器、会阴部、经尾闾骨端,斜绕臀部,入肾脏。(3)起于目内眦处,上额、头顶部、入络于脑,又分别下颈项,沿脊柱两旁下行至腰中。(4)从少腹直上,过肚脐,上连贯心脏、进入喉部、上达面颊、绕唇、抵目下中央部位(分布见图)。
   (二)任脉:任脉分布路线共有二条:(1)起于少腹部脐下四寸的中极穴,沿腹、胸部正中线直上达咽喉,再上行颊部,经面部入眼部。(2)由胞中贯脊,上行于背部(分布见图)。
   (三)冲脉:冲脉分布路线有五条:(1)从少腹内部浅出于耻骨外二寸的气冲穴,与足少经肾经并合上行(任脉外一寸),抵胸中后弥漫散布。(2)冲脉自胸中分散后,又向上行到鼻。(3)脉气由腹部输注于肾下,浅出气冲,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中,经胫骨内缘,到内踝后面;达足底。(4)从胫骨内缘斜下行,到足跗上,分布于足大趾(5)由少腹的胞中;向内贯脊,循行于背部(分布见图)。
   (四)带脉:带脉起于十四椎,当季胁部下面,环行横绕腰腹,约相当于系腰带的一圈(分布见图)。
   (五)阳[足乔]脉:阳[足乔]脉起于足外踝下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经股外侧,分布于胁肘,循行于肩膊外侧,沿颈,上抵口吻旁,达目内眦,入发际,循耳后,到达风池穴,由脑后两筋间的风府穴入脑(分布见图)。
   (六)阴[足乔]脉:阳[足乔]脉起于内踝下的照海穴,循内踝,股内侧,过阴部,循行至胸前,沿喉咙入面部,抵目内眦,再上行至脑(分布见图)。
   (七)阳维脉:阳维脉起于诸阳经的交会处、即起于足外踝下的金门穴,上沿股外侧,抵腰侧部,斜上肩胛处,上颈后,分布至耳后,到头额处,再循行至耳上方,到颈后风府穴(分布见图)。
   (八)阴维脉:阴维脉起于诸阴经交会处,即内踝后上五寸的筑宾穴,上沿腿、股内侧,进入少腹部,上连胸部,抵咽喉两旁,与任脉会合(原文及分布见图)。
              36、中脉的重要争论
   讲到“中脉”,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据我所知,对于这个问题,在“道”、“密”两家之间,都有“中脉”究竟是有形或无形的论辩,以乃“中脉”是否就是“督脉”与“任脉”的疑问。其次,还有认为只有真正修习“密宗”者才能了解“中脉”;原始的道家、本来就不知有“中脉”的存在,所以道家的修法并非究竟等等的争论。
   关于“道”、“密”两家对“中脉”认识问题的论辩,实在是一个误解。如果只根据宋、元以后的“丹经”道书来讲,他们言不及“中脉”,那是事实,倘使研究中国自古以来传统道家的方术,便不能忘记《黄帝内经》与《黄庭经》等。《内经》早已有了“冲脉”之说,不过在《内经》上的名称,称它为“冲脉”而已;《黄庭内景经》的中黄,便是以“中宫”为主,只是没有像“密宗”与“瑜伽术”的特别强调“中脉”而已。
   了解了这个观念以后,再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统的丹道,并没有认为“督脉”或“任脉”就是“中脉”的道理。因此,根本用不着非常吃力地去为它辩护了。宋、元以后的“丹经”,许许多多只是一偏之见,一得之论,一家之言,并不足以概括正统道家的全环,这是绝对不可以误解谬认的事实。道家所谓的打通“奇经八脉”如果没有到达“冲气以为和”,乃至“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的实际境界,那就根本全是空言,更无法了解“中脉”真通的景象了。
   如果工夫到达“奇经八脉”完全打通,有了“冲气以为和”的境界时,那便有庄子所谓的:“堕肢体(没有身体四肢的感觉),黜聪明(绝对没有妄想),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此时“中脉”的功能发动,首先便有引伸上下通于无际的觉受,自然而然便呈现“万里青天无片云”的晴空境界。甚至,无论白天黑夜,满天繁星呈现眼前,犹如“掌中观庵摩罗果”一般。平常所有的知觉和感觉状态,一起忘却无遗,所有人我是非等等世俗观念,完全远离消散。
   但“中脉”的打通,并非就是全部道果的完成。严格说来,打通“中脉”,也只是入道基础的真正稳固而已。从此以往,前途更加微密深邃,更须仔细努力。的确非有明师指点不可。此外,在打通“中脉”之前,当然先由左右二脉的通畅开始,但左右二脉的通畅,也并非只靠“瑜伽”的呼吸气功便可奏效。真正打通左右二脉的人,外形的证明,从头颈的圆满状态,和颈部左右两大动脉管的平满,以及颈有圆圈的象征,可以得知。否则,尽是误人误己的空谈,毫无实义。
   关于静坐与“道”、“密”两家气脉的大要原则,到此暂时告一段落。此后再就静坐与修道的种种关系,逐步分解详情,另行述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94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论坛督察 分区版主 版主 高级会员 管理员 超级版主

10#
发表于 2006-12-15 12:22:17 |只看该作者
37、为什么气脉会震动
   静坐与气脉的关系,以文气脉的变化与生理反应的种种现象大体已如上述。但许多修河静坐的人,生理与气脉的反应,并非完全一致。既然同样都是人身,同样都是静坐,是不是因为入手的方法不同,气机的反应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呢?这月从两方面来讲:
   (一)由正规的静坐与修道来讲,除了经由“任”“督”脉循规蹈矩的反应以外,实在别无他路。
   (二)由体力的强弱、疾病、或年龄、性别的各种不同的因素来讲,气脉与生理的反应,也就各有差别。
   至于因入手方法的不同而产生各别的反应,虽然也有一部分的关系,但并非主要的原因。例如:
   (一)许多学习静坐的人,往往有身体震动的现象发生,甚至,由内部的震动而变为全身四肢的跳动,或者自然而然会做许多不同的姿势,犹如太极拳一类的动作。在一般重视神秘观念的人看来,就认为是神奇玄妙而不可思议的事。过去有些专门学习“打神拳”的人,便是由这种现象开始。历史上所谓“义和拳”的“神拳”,乃至有人练习翻“筋斗云”的工夫,也是从这种现象而造成误己误人的后果。
   实际上,这是“神秘”吗?不是的。这种作用,一半是心理的作祟,一半是生理的关系,而且生理的关系,还是受到自我心理的暗示而来。它所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在静坐中,用心太过迫切,因此而引起神经的紧张。再由神经的紧张,反映到潜意识的作用,便使躯体内部神经和肌肉,有了初步抖颤的反应,有了这种反应以后,潜意识自我的昭示,自然而然便进入自我催眠的状态,因此便会促使神经的震动。因为潜意识对自我起了暗示的作用,便很容易使四肢和整个躯体,发出种种类似有规律的动作。但是一般人,有了这种现象以后,百号不得其解,或者受到震动以后的疲劳所影响,深怕“走火火魔’而放弃了静坐或修道。有些人则认为已得“神功”,就乐此不倦,自认为有了得道的基础了。很少有人能够在这种情况中,深思反省这是由于心理意识自我暗示的关系,因此促使神经紧张所造成的效果。而且由于躯体的发生运动;反而使气初;不能进入“任”“督”脉的真正轨道,而只在肌肉和筋络之间流行畅通。
   如果批学静坐之目的只东健身强心,或者希求达到如武术“内功”一类的工夫,那也可以由它发展下去。倘使志不在此,那便需要做到自我内心的安静,暗示神经肌肉的松弛,如此方可“更上一层楼”地另外进入静定的境界了。
   (二)有些人因为身体已有病苦而学习静坐,如肺病、胃病、肝、肾或各种类似有神经性的病态。当他静坐的过程中,极可能感觉到体内的气机,在每一部位发生滚转的现象。大概说来,凡是肺、肾划分衰弱的人,它所引起的反应,往往会感觉气机在身体左右两边作有规律的旋转。如果是肠胃有问题的,便会感觉在腹部旋转。倘使肝脏或心脏有问题的,很可能就会感觉胸臆之间或横隔膜部分,犹如有物堵塞,好像一个痞块似的。假使能够打通这种痞梗的感觉,便会豁然开朗。不过更有可能会有大便溏泻,屙出粘液等的情形发生。
   总之,例如“因是子静坐法”的著者蒋维乔先生。他便是因少年时期患有脏病而开始静坐,因此自把静坐过程中所得的经验,笔之于书。于是就有气机旋转等等的现象。此书大可提供学习静坐者的参考,但绝不能奉为金科玉律,视如圭臬而一成不变。
             38、打通气脉为什么
   除此以外,依循正规静坐的法则,倘若气机通过“任”“督”二脉,则会发生犹如道家所谓的“大周天”与“小周天”的种种景况,而且都有正规而准确的反应。乃至犹如密宗所谓的三脉四轮都打通以后,又应该怎样,才是合于修遣的规范呢?这个问题,倒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在一般修炼丹道者的立场而言,对于气机通行“任”‘督”二脉,运转“河车”而契合于大小“周天”。向来都视为是无上的秘诀。
   但是很多人都忘了“河车”运转,转来转去;又转到几时为止呢?须知运转“河车”,气通“奇经八脉”,并非就是静坐和修道的极果。严格说来“河车”运转和气通“奇经八脉”,那只是静坐和修道的开始巩基。它对于健康祛病,不无功效,而对于修道与证道,那只算是开步走向轨道而已。“河车”运转和气通八脉以后,到了某一适当阶段,气机就自然的不再转动。那时由于气机的充盈不动,身体渐感轻灵暧软而达到“忘身无我”的境界。此时才能豁然自省,认得“圆陀陀”“光烁烁”的性命的本元。它确然与后天有形的身体可以分离与和合。然后再把这一灵明的性命之本,重新浑和这个后天的身(炉)心(鼎),继续锻炼,如此才可以使得此身此心,能分能合,而奠定修道与证道的坚固基础,这样才算是有了初步的成果。
   关于前者“河车”运转和气通八脉以后的情景,一般丹经道书,只用“璇玑停轮,日月合壁”来作身心空灵浑一的代名词,从来都被视为神秘而不肯轻易泄漏天机。致使后来的学者,举世滔滔,统统陷于迷阵而乏程序和条理以资遵循。古人们如此作法,与他以“渡人”为出发点的心志,究竟是否相合,实在难以辩说了。
   关于后者,一般道书,大多只用“重入炉鼎,再整乾坤”等等的形容词轻轻带过。其中应当如何若何的再进一步来确定修证。尤其不肯明言,“恐遭天谴”。事实上,天心有好生之德,如果真正与人为善而又曲遭天谴,亦应“当仁不让”而乐于为人,何必太过自私。
   但是在一般学习静坐和修道者而言,能够达到真正的“河车”旋转而气通八脉的,已经绝无仅有。何况过此以往,真能了解身心性命的可以分离、可以凝合的境界,实在万难得一。因此纵使要诚心付授,又有谁能一闻而悟地承受得下。并且由此以往,都是超越形而下而进入形而上的境界。即使愿意明明白白的细说端详;又有谁能具备超世的智慧与经验可以领会“通玄峰顶,不是人间”的旨趣呢!好了,这些话,可以到此煞住,再说下去,真有可能被人认为是“走火入魔”的疯言疯语了。
             39、静坐与锻炼精神
   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归纳其动机与心理意识,大约可分为三类:
   (一)具有宗教的情感。
   (二)爱好神秘的探讨。
   (三)企求长寿与健康。
   以静坐的立场而言静坐,所有宗教的意识,神奇的观念,长生不老的希望,统统归之而入于静坐的范畴,也不为过。但无论基于哪种动机与心理,开始学习静坐,总会或多或少,受到道家神仙丹法等观念的影响。所谓道家的神仙丹法,主要理论便是“人身原来有药医”等返老还童的思想。但是这所谓的药。并非专指医药的药。医药的药物在神仙丹法的理论中,叫做“外金丹”。外金丹对某些人,或者修习静坐到达某种情况的时候,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辅助。可是以静坐与神仙丹法综合来讲,特别注重于“内丹”的修炼。讲到内外金丹,便会使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与名士们,都想“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等自作愚弄而死亡的后果。至于“丹”的正确内容和定义问题,查遍“丹经”道书,均莫衷一是而茫无所从,徒增迷离扑朔而已。我们把这些近乎原则性的理论,也暂时推开不谈,等到将来有时间再加讨论。现在所要讲的,便是讨论明代以后神仙丹法的“三炼”之说,以及它与静坐和气脉的关系。
             40、三炼精气神之说
   明、清以来,修习静坐或修炼丹道的人,普遍流行着一种观念,那便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及最后一句的“粉碎虚空”而归到“大罗金仙”的境界。因此大多认为人体内在的“精”便是“金丹”的“丹母”,凑合“持盈保泰”与“保精养气”等理论。使人重视“炼精”的工夫和方法,便是学仙或“长生不老”的基础。尤其如伍冲虚、柳华阳师弟一派(以后简称伍柳派)的丹诀,完全从这个理论出发,作为丹法的基本依据。清末民初,佛家某大师,力辟炼丹修道为旁门左道之术。甚至,视为邪魔外道的魔子魔孙,不屑一顾。这种观念,未免有“矫枉过正”,和“孤陋寡闻”之憾,而违反了“法门无量誓愿学”的谦冲。老实说,无论学道学佛能够从保养精气、“清心寡欲”作为入门的起手工夫,因此而不犯男女性行为的“淫欲”,对于以“持戒”为宗的“律宗”来讲,反该是件非常良好的善行。如果也并此而辟为邪魔外道,未免有伤“佛门广大”包罗万象的容德。况且清代以来的出家佛教徒们,叫漏精(遗精)为“漏丹”。对于长坐不卧而精进修行的人叫“不倒丹”(即是倒褡的变称),岂不是早已承认以不漏精为“持戒”(不犯淫戒)的根基吗?问题只是要了解什么才是“真精”?乃至人体内在的精虫与卵子,它与“炼精化气”的“精”,究竟有些什么关系?必须要弄清楚这些道理,才好正式从事“修道”或“静坐”。如果对这些原理不明,一味盲修瞎炼,虽然也可说无伤大旨,事实上却有“十人九错路”的弊病。
           41、修炼的时间和程度之说
   同时修炼仙道丹法的人,自明、清以后,从伍柳派的重视和提倡以来,对于修造成仙的过程之说,又非常流行。由此而配合“三炼”的理论,凑泊的如合符节。如说“百日筑基”是“炼精化气”的工夫。“十月怀胎”是“炼气化神”的工夫。“三年哺乳”是“炼神还虚”的工夫。“九年面壁”是“粉碎虚空”的最后一着。而且还有人拿它与密宗的修炼方法相比,证之于木讷祖师(密勒日巴)由修持到成就的经过,在时间上恰又非常相似。因此这种炼养的程序之说,便深植人心,牢不可拔。并且又证以实际的经验,所谓“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传述,确定“炼精化气”等对于修养过程上的实际效果。于是明、清以后的学习静坐或修学仙道丹法的人,十之八、九,大都以搬精弄气为学道的入门方法。甚至,还有较伍柳派的丹法更差一筹的道术,专门以“[手力]”“扣”等类似“点穴”“推拿”的手法,自我玩弄精神,认为便是“斩断淫根”的无上秘诀。千奇百怪,牵强附会而著书立说,却甚为风行。
          42、新旧医学养“精”观念的异同
   时至现在,医药的发达与医学的昌明,已非过去故步自封的时代可比。对于气血和精神的研究,也已各有专科,不能完全因袭旧说而漠视新知。同时,也不能一律抹煞旧学而盲目地信任新知。所谓科学,它还在“未定之天”的进境中,而正向前迈进,它不象旧的学识,一味妄自尊大地自诩为定论了。
   传统道家医学的观念:过去的中国医学和从事炼养“长生不老术”的人们,认为人体内在的“精”子,便是生命最基本的要素。不但道家修炼神仙的丹法,要以“炼精”为主要的修养,所谓医学宗祖典籍的黄帝《内经》,也以养精蓄锐为“祛病延年”、“养生长寿”的基本要务,如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夏不藏精,秋必病痢。”等等,便是说明“精”与养生的重要。后来演变到道家的丹法,尤其重视“还精补脑”为“长生不老”的要务。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还精补脑”?真正的“精”又是什么东西?总是含糊不清,众说纷纭不一。
   现代医学的见解:现代医学对于泄精和性行为的理论,恰恰与道家的观念相反。它认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在相当时间和正常状况下排泄精液,那是并不妨碍的事。如果勉强压制性行为和忍精,反而别身体有害。而且认为由性腺内分泌的化合而产生精虫和卵子,那是生理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如果认为压制精虫可以增加自身的健康和长寿,等于一种性变态心理的幻想和无知的谎言而已。这些观念和理论,往往牵涉到“生理学”、“性心理学”、“神经学”、“荷尔蒙”等等学识,头绪纷繁,尚未有综合的定论。不过,一言以蔽之,绝对不会有一个纯净的独身主义者,毕生毫无性行为的泄精(包括遗精、梦遗、手淫等),而能健康长寿地比一般人活得长久。相反的,这一类人,往往因有性变态心理的长期忧郁,多半死于脑溢血或癌等一类病症。因此,所谓“还精补脑,长生不老。”以及“炼精化气”等理论,在现代医学的观念中,简直视为一派胡言乱语。
   旁门左道的理论:但在中国三千年来的正统道家医学之外,又同时存在有不同于“清修派”的说法。他们也认为“还精补脑”和“炼精化气”是不易的原理。但是“还精”和“炼精”的方法,却需要有正当而特别方法的性行为,才能真正做到“返还”与“补脑”的利益。他们的理论也根据《易经·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名言而牵强附会,说得天花乱坠地搞那男女双修的事情。唐、宋以后道教的火居道士(出家而有家室的道士),和唐、宋以后蒙、藏密宗一派的双身法,都有相同类似之处。至于民间秘密流传有关性行为之医学,和性心理学相近的黄帝《素女经》、《玉房秘诀》等《容成》、《素女》之书,也便成为他们的秘诀之一了。此外,还有专传那些“[手力]”、“扣”精关点穴的手法,普遍流行。结果弄得那些学道的人,陷于性无能而称之谓“断欲”。甚至,因此而得胃病、吐血、鼻衄、脑溢血、神经错乱等症,比比皆是。至于搞得气血混浊,面黄肌瘦而生趣萧索的,还算是不幸中之大幸呢!但是,这些丹诀道书上所说一个人的年龄和精力生长的周期性,以及在那种年龄而可作适当性行为的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研究非常吻合。古人说:“是小道亦有可观也已”,站在博学慎思的立场而言,旁门亦门,左道亦道,倒也有不可一概抹煞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大同周易网    吉ICP备09008463号-1

GMT+8, 2024-5-6 12:56 , Processed in 0.13712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